发信人: w(
)
整理人: clarafire(2004-04-03 15:51:57), 站内信件
|
几天没有来,回答两位小姐吧
这个是以前写的稿子
下篇还没有构思好
原文如下
说明:这个是第二稿,没有第一稿那么流畅。在外,网吧的的机器在我存盘的那瞬间启动让我感觉真是T.M.D靠·
说到七十年代,我于是就想到了我自己的两个方面的思想历程。一个是我的自己的思想历程的形成,另外一个是关于我自己的青春。80年出生的我在后来的我,在后来的思考中,我还是把放在这个骑墙的一代。
最开始对我有思想启蒙的是杂文,时评这些对社会有着触动的批判性的文字,这些从爸爸妈妈的老书柜里翻出来的东西让我过早的去关怀不该我去想的世界,那时候,我直接面对的就是:社会的体制根源。文化体制对的缺失,人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让我不知道怎么承受的话题。如此宏大的命题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显然过于沉重。
在一种近似独立的空间环境下我的独立思考进入了我不能缺失地走向偏执,那时候,对于我的思想行不成体系,找不到思想上的突破口,同时对于青春和个人的价值方向一直在怀疑。常常对自己的前程和社会责任都十分的悲观,在一种近似崩溃的状态下一直在等待着亮光。这种灰暗的思维至今仍影响着我。它总是让我面对问题的时候的直觉是怀疑。这种感觉一直困饶着我从14岁到后来的青春。
说到这里先不得不提我的父母亲,六十年代对青春和社会的理解在固化的体制里一直没有突围的方向。所形成的价值体系随着八十年代的到来一点点的崩溃。后来我回想起来他们的眼睛和心灵。总有一种可怜的感觉。他们没有方向和价值感。在这个社会里失去了激情。我一直没有敢把这个真相告诉他们。很多的时候,这些真相是要直面社会的责问,面对社会体制的约束的。
回头说到我,01年在南京到03年到昆明这段时间,让自己的思维随着我自己身体的走动在这个世界飘荡着,后来终于发觉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考虑的基础点缺乏在于“思维训练和系统知识的欠缺”。我的思维历程于是出现了现在这样。从刚刚获得一点点思想上的灵感便迫不及待地大肆挥发到一种对敏感的问题意识到的同时,开始全面系统地宏观上的整体把握,这才找到了我青春期的一个思想定型的转变。同时转变的还有一个对社会的提问模式。
这样就随便谈到了我后来的青春,那时候我们直接面对的有:八十年代带起来的文学狂热,后来物质积累和精神缺乏形成的小资忧伤。八十年代后期整个青年对社会体制的关注失败后形成的整个社会的压抑,后来整个社会形成的这代人余杰那种愤青式的漫骂,但是这些东西,对我理想中的思想和青春期待都离开的太远了。这些时间形成的思想不能不说能带来青春最真诚最有激情的共鸣。但是我感觉这些东西不能让我们有直面青春和生活的勇气,我们都用一个词语来走着我们的青春:那就是逃避。于是那些曾经最流行的意识状态,浪漫化的抒情生活方式离我越来越远了。特别是那到现在还没有消热的文学狂热和小资,让我更感觉到这个是对社会和对青春的一种无休止的抒情与滥情,这些根本就不能掩饰着他们苍白的无力的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更不敢直面自己的未来的致命的怯懦。这种“意识的手淫”让我记起了一句话:心灵的枯燥掩盖在感情洋溢的背后。 青春的懦弱,不敢直面,因为不敢直面,就不可能进行的思想拷问,于是我们也就只好任由自己那一点点肤浅的情绪肆意泛滥。于是到了现在所谓的个性。
这样有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一代,精神无价值的后极权时代的价值真空一方面导造成了社会的全面功利化,还有导致了社会生活目标和过程的不分化与混乱。社会环境和精神资源两方面的缺失。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人很难出现超越现实功利格局的人。即使有了也因为没有养分而不可能成长。现代的制度式教育更是严重扼杀了年轻人的个性伸张和思想的发散。这些固定的思想接受模式造成了思想僵化的同时也导致了青春渐渐被社会所同化,这一代人在心态上普遍地“早熟”——世俗化和目标性的早熟——我们外表上可以很另类,精神上能有几许人够反叛,所谓的“个性”现在已经堕落成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了,那种真正具有坚强的自我意识并敢于反抗环境扭曲的人,已近绝种!都我们这一代人中要成长出“新青年”和“思想斗士”,真是难上加难!我们远未成熟,却先已衰老——我们自己在创造着自己的没有血色的青春。集体在精神上阳痿!
中国不知道用多少人的生命和思想走过的一百多年的历程,带给我们这一代的终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身体成长环境。我们本来是一个最有希望的一代。也是被人寄最大希望的一代。可我们却夭折得没有未来,堕落不见一丝希望。我觉得社会在我们身上的重担和认为我们能做的事情是对我们这代人最大的讽刺!我只是希望我们只要能成为完整的人,那就是历史对我们最大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了。
(上)
2004年2月20日于曲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