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爵士音乐>>厂牌纵横>>旋律

主题:旋律
发信人: oyosan(oyo)
整理人: burn4brazil(2002-03-26 21:02:12), 站内信件
《Советский Джаз/苏维埃爵士(VA)》
          ——1985年莫斯科“МЕЛОДИЯ/旋律”唱片公司出品

 

  往事总是在不经意间浮现。十·一的长假迎来了中期的一个寂静的夜晚,鸦雀们早已进入梦乡,蚊虫们也消失在空中。洒满水花的北京在路灯的陪伴下稍适休整,居民楼里还有少许微弱的光亮,里面的我收拾停当,
随着一段懒洋洋的乐曲准备入睡。睡前因为有怀旧的念头,看了一下过去的照片,瞬间,往事就跑了出来。
  
  那是一张我在阿尔巴特大街上的留影。我记得,当时在我的背后,曾吹响着悠扬的音乐;音乐丛中,曾有一个肥胖的穿着黑色背心的女人翩翩起舞;舞蹈的上空,曾是充足的阳光;阳光的下面,曾融化着厚厚的积雪...... 

  阿尔巴特大街是莫斯科市中心的一条非常有俄罗斯传统文化气息的特色街道,它和红场、列宁山、大剧院
一样,都是代表着苏联的招牌性地域。80年代初期,老阿尔巴特大街身边出现了一堆崭新的高楼群,在它们中间形成了一条宽阔的道路,人们把它们亲切地称为新阿尔巴特(实际上它有一个名字叫做加里宁大道)。新阿尔巴特上除了有大型的商店、餐馆和影剧院外,还经常会有一些个性鲜明的民间艺术家们当场献艺。这其中最具影响的是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街头画家,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为每一个人描绘出他们的画像,而且风格几乎都是油画型,其优美水准几乎让人联想到列宾或是马罗科夫等大师的作品。由于他们的聚集,新阿尔巴特很快就成为了莫斯科自由艺术的博览胜地。杂耍者、摄影师、音乐家们也相继奔赴这里,各施所长,交相辉映,为这片古老的街市增添了不少新鲜的色彩。
  
  1985年,“旋律”唱片公司把自己的总部迁移到了新阿尔巴特上,包括它的制作部门和销售商店。对所有的苏联人来讲,“МЕЛОДИЯ(旋律唱片公司)”这个字眼是非常神圣和权威的。在文化咨讯并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苏维埃国家里,“旋律”承受着所有外来音乐的引进任务和发展民族唱片工业的重担。70年代里穿着喇叭裤和紧身衬衣的苏联人能够听到诸如“甲壳虫”、“感恩而死”等西方顶尖乐队的声音,全要归功于“旋律”的不懈努力。苏联著名诗人歌手弗拉基米尔·维索斯基的全部现场录音都收录在“旋律”的唱片封套里,把声音留给了在他死后依然怀念他的人们。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旋律”就等于音乐,等于所有的世界上的音乐,虽然在字面上它们本来是相差无几的。苏联人认为:能够把自己的音乐记录在“旋律”里,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我所听到的第一首爵士乐曲就是来自“旋律”。是我爹从莫斯科买回来的。由于家里没有留声机,他跑到姥姥那儿去转录成了磁带,还有不少老柴老莫的音乐。拿回来后,他往带子的中缝里塞了张纸条,写上“苏联爵士乐”字样,放在录音机旁(其实人带子皮儿翻过来,里面就是让你写字用的,他可好)。我和他一起听了听,那时侯我上五年级,还很小,刚刚开始接受外来新鲜事物,对流行歌曲摇滚乐什么的都喜欢得不得了,但是这次对爵士却是一筹莫展。我觉得,这种音乐简直太难听了,杂乱无章,而且根本没有能够哼唱的旋律。

  旋律到底是什么?也许对于俄罗斯这个民族来讲,它真的就是“旋律”。

  而当我踏上俄罗斯这片土地的时候,我对爵士音乐已经不再陌生和抵制。那天,就是照片上的那天,我第一次来到了阿尔巴特。街上熙熙攘攘,人流晃动,天空晴朗无云,日光直射大地。我穿着屎黄色的大皮靴,不小心在尚未完全溶解的冰面上滑倒,摔了个大跟头。朋友们哄笑着拉我起来,我从地面到直立的过程里看见了马路对过的“旋律”唱片公司的大广告牌。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确实是到了俄罗斯,到了阿尔巴特,到了新阿尔巴特,摔倒了,并找到了旋律。

  东京有个地方叫神保町,那里是全日本的旧书旧货集中地。在打工的时候,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说那里有一家专门卖俄罗斯书籍和音像制品的店铺,还介绍了一些新到的品种,里面居然有一盘磁带叫做“苏维埃爵士”!我真是喜出望外,立刻请了假,直奔神保町而去。路上,我觉得地铁今天怎么这么慢,开半天也不到,真恨不得插翅直接飞过去。我为什么会如此急切?是因为那一年在俄罗斯,我没有买到它。
  
  
  进了那家店,我感到这里和其它地方一样,东西分类分得很清楚:古典音乐的大唱片,流行音乐的CD,摇滚乐的CD,还有文艺类的书籍,惟独没有见到磁带的踪影。我问店家,那盘“苏维埃爵士”的带子有没有,他指了指角落里的一个纸箱,说可能是在那里。我欣喜得直发抖。

  果然就在这里,我的旋律!

  磁带的封面和1985年我爹买回来的那张唱片是一样的,它们是一样的!在带子的中缝,我看到了“旋律”的标志:一个椭圆型的唱片和一个斜体的“M”,底下写着“МЕЛОДИЯ”。天有不测风云,我想把它当成最褒义的褒义词来理解,用它来形容在东京的神保町里发现这盘磁带时的喜悦心情。有时候就是这样,时间会错乱,地点会错乱,甚至时空都会错乱,只有埋在你心里的那一段往事,那一件物品,那一个人,是不动的。其实在我开始写这个介绍的时候,我也没想到会一下子写出这么多,会写个没完。

  最后一段了。回到家以后,我仔细阅读了磁带内页里的说明文字。“旋律”说道:“这张唱片里收录的十首作品来自10支不同的苏联本地爵士乐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来自新阿尔巴特的街头。他们常年在民间演练自己的音乐,坚持不懈,深受大众喜爱,音乐水平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虽然他们不是迈尔斯·戴维斯,也不是摩登爵士,但是他们是最能够把爵士音乐融入俄罗斯民族血液里的杰出音乐家......”回想那天,我在阿尔巴特照相的时候,身边就有一个爵士乐队在做即兴表演。大家都围过去观看,跟着他们的节奏轻微地晃动自己的肢体,而那个肥胖的穿着黑色背心的女人不知什么时候从人群里闪出,把舞跳到了音乐里。虽然我不知道她在跳什么舞蹈,虽然我不喜欢肥胖,但我记得那个瞬间,一切都很美。我在想,他们会不会也进入“旋律”的唱片里呢?在磁带内页的最后,“旋律”说:“新阿尔巴特上的画家和老阿尔巴特一样多,人们喜欢找他们画像,喜欢把自己永远留在图画里;我们同样绘画,但我们只记录声音,新阿尔巴特的爵士声音,我们喜欢把自己永远留在声音里。”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