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uge200(露戈)
整理人: aaaachi(2004-03-17 22:42:57), 站内信件
|
访六祖寺方丈:释大愿
文/ 露戈
“千百年来,佛教平抚了无数世人面对未知世界的惊悸心灵,使他们获得超越终极的救赎。”在松涛阵阵,梵语声声的岭南名刹六祖寺,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的释大愿方丈手捏佛珠,坐在我的面前侃侃而谈。
有一日,大愿方丈到湖南岐山仁瑞寺礼拜观世音大圣士,突然间心灵受到感应。“佛无二心,既然选择了,就不要退缩。”于是,他请求仁瑞寺天柱老和尚为其披剃落发。
1971年,释大愿方丈出生在烟波浩渺,风景如画的洞庭湖畔的一个小岛上,纯朴的民风,深幽的小径,湖面上那点点白帆,常常令他幼小的心灵进入一种仙境。他喜欢大自然,趁父母不注意时,悄悄地一个人跑到山上去听鸟儿的鸣叫;他喜欢禅院里传来的钟声,每次父母要到寺院里进香时,他总要跟着去;他喜欢坐禅,看到寺院里的僧人坐禅诵经,小小年龄的他嘴里也念念有词。
也许是与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大愿方丈从小不爱吃荤,每次吃到肉,就呕吐出来。许多人说他像小和尚。长大后,大愿每读到佛经就入迷,他没想到佛法会如此精深博大,奥秘无穷,从《释迦牟尼佛传》到《一梦漫言》,他只字不漏地读着。
在读高三的那年,大愿方丈忍不住了,迫切地向父母提出要出家做和尚的念头,这一语震惊了望子成龙的父母。一向成绩优秀的大愿,父母寄予他莫大的希望。当年,大愿的父亲考上了清华大学,刚刚要到学校报到的时候,一场毁灭性的“文化大革命”夺去了父亲的大学梦。那是一段怎样痛彻心肺的岁月啊!每当想起这些,父亲剑眉下的双眼总是噙满泪水。自己没实现的,总希望下一代人能做到。
父亲的希翼那是一堵不能推倒的墙,大愿不忍心伤害父母那饱经忧患的心。1988年,大愿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湖南财经学院。
大学的生活开阔了大愿的视野,但他不满足于专业里的知识,酷爱研究中国的佛法和禅宗,甚至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也许是佛法的种子从小就在大愿心田里萌动的缘故,每读到佛经,心便深有所悟。有一日,大愿到湖南岐山仁瑞寺礼拜观世音大圣士,突然间心灵受到感应。“佛无二心,既然选择了,就不要退缩。”于是,他请求仁瑞寺天柱老和尚为其披剃落发,那时,他仅差一年就本科毕业。
为了断绝杂念,大愿没有把他的行动告诉父母,也没有和父母联系。七年过去后的一天,湖南一位居士途中与大愿方丈相遇,俩人相谈颇是投机,问起仙居,便知是同乡人。忽然,居士讲起大愿父母思子之情深,爱子之情切,大愿方丈不禁流下两行热泪。七年了,为了一心求佛,而未尽儿女之孝道,大愿方丈深感不安,怀着对父母深深的愧疚和虔诚的祝愿,大愿方丈请居士为其传去音信。也许,时刻牵挂儿子的父母亲还不知道,此时的大愿已成长为我国佛教界年轻一代高僧,身兼二家寺院的方丈和十几所寺院的住持(这是后话)。
在仁瑞寺,大愿受具足戒时,以其勤奋和颖慧,于1991年,被衡阳市佛教协会送到福建佛学院学习。师从我国佛教界著名大师学诚大和尚。师父教导他,要多劳动,多思考,多参禅,修持一颗菩萨之心,树立报“国恩、亲恩、师恩、众生恩”的思想,才能完成佛果。大愿尽情地汲取着浩如烟海的佛教知识。这个时期,他精读了《金刚经》、《六祖法宝坛经》、《楞伽经》、《心经》、《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维摩经》、《圆觉经》、《涅槃经》、《起信论》等,并一头扎进对佛法和禅宗的理论研究中,受益匪浅。
大愿方丈天资聪颖,特别是对佛法、禅宗的学习和研究很有灵气,加之他学习非常刻苦,思想也很专一。每当念起佛经,他的心很静很静,没有一丝烦恼与忧虑。每次梦醒时,脸上都挂着笑。在福建佛学院,他很庆幸自己能从佛法中找到了佛法的真谛和人生的快乐和追求。
佛学院的教学注重实践,它不同于世间其它学科,学员学习理论后都要通过实践去体会它,这就是“修行”。每年佛学院还会组织学员到全国各地名刹去朝拜。到佛学院的第二年,大愿他们来到成都昭觉寺,大愿亲眼目睹了九十多岁的清定方丈正在为来自四方的信徒摸顶祈福,由于长时间的摸顶,腰酸了,腿麻了,手臂肿了,但他似乎不觉痛,脸上始终挂着慈悲的微笑。听一寺僧讲, 清定方丈以前是国民党一位将军,因他耳闻目睹官场腐败,民生疾苦,“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深感这个世界太黑暗了,争夺残杀太频繁了。便毅然脱下将军服,换上袈裟,在慈云寺开始了他弘法济世的生涯。将军之妻闻听此说,如雷轰顶,她给慈云寺寄来了一封又一封哀惋凄切的信件,试图劝说清定方丈回心转意。这些信件,象一枝枝利箭,射在清定未泯的尘心上。澄一方丈见状,乃云:“清定,你六根未净,尘缘未了,赶快离开慈云寺,到成都昭觉寺学佛去吧!”清定方丈千里迢迢,远赴昭觉寺。其后拜在能海方丈门下,潜心苦学苦修藏传密乘大法。1955年春,能海方丈最后一次莅临上海金刚道场讲经,其时,他已预感到将有厄运,故与清定在上海火车站分手时嘱咐:“世变愿不变,当以佛子之心对待一切的险恶和不测。”能海方丈走后不久,清定被人揭发有历史问题。于是,这位五十二岁的前国民党将军被立即逮捕,关进了上海提篮桥监狱二十载。1979年,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为清定方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一向关注清定方丈命运的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代会长赵朴初居士闻讯,对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惟觉方丈说:“清定方丈是我国一位不可多得的高僧,你们应该将他请回寺院。”于是,被迫脱下袈裟二十四年的方丈遂又重新披上了袈裟。
听完清定方丈一生的介绍,大愿深受启发。“世变愿不变,当以佛子之心对待一切的险恶和不测。”这更加坚定了大愿一心求佛终身不悔的信念。从此,以清定方丈为榜样,以佛法的明灯为向导,启慈航,弘善道。
得佛缘,禅师授法卷。启慈航,弘善道,大愿方丈住持六祖寺,以继承六祖法脉为己任,潜心研究《六祖法宝坛经》……
1992年,大愿方丈受素有天下祖庭之称的广东省韶关南华寺之聘请,任该寺院僧伽培训班讲师。南华寺这所千年不朽的禅寺,自六祖慧能开坛以来,历代高僧辈出。据记载六祖门下弟子有千万,其能者四十三,如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等都是从南华寺走出去的。聚天地之灵气,饮祖庭之法泉,南华寺为大愿铺就了宽阔的人生佛光大道。
1994年是大愿方丈无法忘怀的一年,当时他刚任命佛学院教务长不久,韩国著名高僧崇山禅师来华弘法。行至南华寺,在众多僧人中,崇山长老与大愿相处甚是有缘。崇山长老惊叹大愿悟性之高,知识之渊博,修行之刻苦,爱其才,授予禅宗法卷。
修禅是一个持久永恒的过程,它并非仅依赖于坐禅。当年,慧能在弘忍身边修禅时,每天舂米砍柴,与普通僧侣相异。对慧能来说,日常生活即是修禅。道一,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禅师,汉州什邡(今四川什邡县)人,俗家姓马,后人尊为马祖。他幼年出家,从渝州圆律师受具戒。开元中(735年顷),到衡山,结庵而住,整日坐禅。当时,南岳怀让住在般若寺(今福严寺),见他很不凡,便去问他说:“大德坐禅图什么?” 道一说:“图作佛。”怀让于是拿一块砖在庵前石上磨。道一说:“师父作什么?”怀让说:“磨作镜。”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耶?”怀让说:“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耶?”道一因问法要。怀让给以开示,最后说偈:“心地含佛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禅宗颇注重开悟,道一有一位弟子叫邓隐峰。一天,大家都在田中干活,邓氏推着装有土的车路过狭小山道,马祖在路旁伸着腿休息。邓氏见马祖的腿伸在狭小的山路中挡住去路,对马祖说:“师父,请您把腿收回去。”但是马祖仍将腿伸着,并说:“伸出的腿再也收不回来了。”马祖想看一看邓氏是如何行动的。这是作为师父的慈,即使牺牲了一条腿,如能开悟弟子,马祖也感到满足。
邓氏说:“既已推出车了,就不能再退回来。”于是,推着车从师父的腿上嘎啦嘎啦地走过去了。果然,车轮碾伤了马祖的脚 。禅的修行,不是概念性的东西,而是重现实,脚踏实地。
劳动完后,马祖召集大众于法堂。手握斧头说:“刚才伤我脚的是谁?请给我出来!”站在大众之中的邓隐峰,无话可说,急忙走到马祖的面前,接着伸出颈。于是便有了“两刃交锋不须避”之句,使山冈铁舟居士悟出了剑道的奥妙。大家原以为马祖将利斧一挥,邓氏的头就会落到地上。可是马祖却提着锋利的斧头回到了自己的寮房。
马祖与邓隐峰之间的一进一退,一举一动皆为禅。退车、推车、伸腿、收腿,其中就充满着禅机。
得崇山长老“传佛心印”,言传身教,大愿方丈心澄如镜,悟到“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道理,使他进入一种博大恢宏的光明天地,获得真实无上的大乐。
翌年,应湖南省岐山仁瑞寺诸长老及政府的恳请,大愿方丈来到仁瑞寺,并担任住持,于四月初八,在众位德高望重之高僧的一致赞同下,举行方丈升座仪式,那时他年仅二十四岁。方丈与住持是有差别的,在佛教界,只有举行升座仪式的住持,才叫方丈,它必须要得到政府及德高望重的高僧认可并主持仪式,所以它是比住持再高一层的修持境界。大愿二十四岁担任方丈,这在我国佛教界是少有的。从中可窥见我国佛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归功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归功于政府对佛教的强有力支持,归功于中国佛教界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享受广泛宗教信仰自由的大愿方丈,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法喜,他深情地提语:“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佛教才能健康蓬勃发展。”
念念不忘报国恩,念念不忘众生恩。长期以来,大愿方丈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广结善缘,为中国佛教的振兴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振兴仁瑞寺道场后,1997年应衡阳市佛教界之邀,重建香林庵。1998年更是不辞劳苦,为重建南岳古刹方广寺而奔跑着。同年又继而重建衡阳奇峰寺、常宁湘山寺。
1999年,大愿方丈在住持湖南怀化大兴禅寺时,接到广东省佛教界的盛情邀请,请其住持重修广东四会六祖禅寺。六祖寺乃六祖慧能于黄梅得法后隐居修禅的地方,对其重修,是岭南佛教界的一大盛事,作为佛门弟子,大愿方丈义不容辞的挑起重任。据载:慧能,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卖柴养母。有一天,慧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之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于咸亨三年(672)到了黄梅东山,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在碓房间踏碓八个月,当时东山禅众达七百人。相传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因此慧能回到广东,隐遁于四会(今天的六祖寺)十余年。
大愿方丈住持六祖寺,以继承六祖法脉为己任,潜心研究《六祖法宝坛经》。这一时期,他多次受到香港诸山长老之邀请,赴港各寺院讲学。大愿方丈从六祖顿悟成佛讲到人的善恶本性与因果循环,他渊博的佛理禅机,受到信徒的高度评价。他还为众信徒开讲《金刚经》、《地藏经》、《六祖法宝坛经》、《阿弥陀经》,使香港的佛教信徒大开眼界,懂得了许多佛法、禅宗知识,领悟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奥秘。
大愿方丈说,人生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相涉相成,离不了因果性,而这因果性的创造力,全在乎自己。所谓“操之则存,拾之则亡”。它不是尊神的神意论,也不是宿世的定命论,更不是偏激狂妄的苦行论,因它不把人生一切现象归于神意。也不是归于过去的宿世,注定今生的命运,而是说由自己前生行为的善恶,可以影响今生的苦乐果报。而更重视因缘论的力量,只要今生遇到因缘,自己又肯从正途努力,那么即使现在的生活是穷苦的,亦可改变为富乐的,印顺方丈在《佛法概论》中告诉我们:一个极强健的青年,偶因忽视卫生,生命死亡;或因生活放荡、嗜赌嫖娼、以致堕落,当然不能说是神支配了他,或是前生注定,而完全是因自己现在的行为不良所致。如果是自己行为端正善良,不但不致堕落或死亡,而会比以前更好,更壮健。这便是佛教虽把人生一切现象归之于因缘与因果,而这行为是操纵在自己手里,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可随自力更改,只要自己抱定宗旨努力,富者乐者固可更富更乐,就是贫者苦者,亦可以改变为富者乐者。
大愿方丈告诫众生,心要远离一切贪求、憎恨、愚痴。要多用佛法去参悟世间万物,你就会获得那份永久的清静安宁、喜悦善妙的人生境界。贪是万恶之首,要修成佛果,首先要戒贪。一个浸淫着贪婪、滴淌着欲望的人,不息妄心,一味地只知心向外求,而外境无边无际,那么所知也无边,所求亦无边,如此下去,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了。而一旦当我们回心向内,熄灭一切贪婪时,内心的清净光明就会显现,人才能真正成为万法的主人,而不是外物的奴隶,才会成为精神的自由者。佛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开悟是禅宗的大觉大悟,当年二祖断臂而求一开悟,马祖道一断足而为弟子郑氏开悟。大愿方丈认为在生活中只要一心一意做事,心印印明镜。完事后不留一点心痕。每天如此生活的人,自能体会到什么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的境界。他不需要有意识地去与外界危机对抗,碰到突发事件时,可以在不失人情味的情况下及时做出适时的判断与回应。
大愿方丈爱国爱教,追求真理,积德行善,出家入世出世。他严于律已、乐于助人,尤其为赈灾、扶贫、助学、助残等不遗余力。他认为,不要将出家与入世分割开来,佛教应该为民服务,为民造福,为社会出力积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请不要转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