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umanmale(艺)
整理人: b8238(2004-03-14 20:56:47), 站内信件
|
从视频业界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数字视频格式,包括DVD、DV、VCD、SVCD、数字电视等所有实际应用的格式 - 都是为了通用性而设置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数字视频技术诞生的时候,已经有了大量的模拟视频设备和素材。如果下一代的数字设备和这些已有的设备全无关系而且要把老设备完全扔掉的话,那真是巨大的浪费。因此数字视频技术标准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和以前模拟设备的兼容性,以及对模拟素材的数字化。
当时的模拟电视制式主要有PAL、SECAM以及NTSC,为了统一标准以及降低设备成本,人们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取样率标准对各种制式进行数字化。这个取样率被定为13.5 MHz。我们知道对于NTSC制式,可以认为是每秒扫描29.97帧图像,每幅图像由525条扫描线组成。这样每条扫描线的时长就是1/(29.97*525)=63.5微秒。但是这63.5微秒并不能全部用来搭载图像信息,因为要有大约10微秒用于回扫(和同步数据),实际可以搭载图像信息的时长就只有约53.3微秒。对于13.5 MHz的取样率,这53.3微秒的取样数是多少呢?53.3*13.5约等于720,每条扫描线有720个取样,这就是水平分辨率720像素的由来。
那么垂直方向上是如何取样的呢?很简单,就是按照有效扫描线的数量来取样。NTSC制式虽然总共有525条扫描线,但用于显示图像的有效扫描线只有486条,所以垂直方向上应该就是486个取样。不过486这个数字不零不整,而MPGE-2对画面是按16*16像素的宏块来处理的,如果取样数能被16整除会很方便。因此一般都把垂直方向裁掉6个像素而只保留480个像素,这就得到了NTSC制式720*480的画面分辨率。
大家现在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并不像乍一看那么简单吧。可是且慢,下面还有更复杂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