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slts2(Ω)
整理人: fslts2(2004-03-14 10:59:20), 站内信件
|
崔灏&李白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说文人谦逊,不像武人争较一日之长短也。当然,这与所谓“文人相轻”之语确是大相径庭。其实,文人谦逊者,大有人在;相轻者,亦洋洋矣!而这里说的事,大约是另类?
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欲赋诗,忽见崔灏《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于是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投笔敛手而去。毫无疑问,李白是欣赏崔诗的,投笔敛手而去便多少有点甘拜下风的意思。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赋诗一首:“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换个环境,另辟蹊径,据说便有与崔诗相较之意(见《苕溪鱼隐丛话》)。
当然,崔、李二作优劣如何?大约是功力相悉敌罢。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此二作有共同的源头——沈佺期的《龙池》:“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光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 龙向天门入紫微。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 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沈佺期的诗,虽然未必湮没无闻,但毕竟与崔、李二作相比,知名度是低得多了。这当然是崔、李二作太有名的缘故。
这里,我们看到而且为之庆幸的是:后人吸收前人作品中的营养,而且能推陈出新;后人尊重前人,但却同吋具有不服输的精神!这也许是我国诗歌能不断发展提高的原因之一吧。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