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ngying211(没有人要的星星)
整理人: aaaachi(2004-03-11 08:09:11), 站内信件
|
朱莉娅.罗伯茨老了。但是,的确风韵犹存,于是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演起这样一个成熟、美丽的极富女权主义思想的艺术老师来,仍然驾轻就熟。很平静地,我把这部号称女生版的《死亡诗社》看完了。事实上,它依然无法同《死亡诗社》相提并论。后者因为有了罗宾威廉斯这个天才型的演员,它成为了无法超越的青春励志片的经典。
导演很聪明,文学和艺术向来是启发人们心灵的两把钥匙,于是当《死亡诗社》选择了文学,很自然地,女生就通过接近艺术去找回一个女人的独立品格。
朱莉娅.罗伯茨在电影中,扮演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在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里成为一名杰出的艺术史教授。
踌躇满志地她走进如此一家名校,在给满座的少女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被这些天之娇女狠狠的给了个下马威。当她手足无措地发现,自己即将讲授的内容都牢牢映在学生脑海中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实在太小看这些女孩们了。
关键的问题在于,这所学校培养女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她们将来嫁一个好丈夫,这是朱莉娅.罗伯茨不可以苟同和妥协的,于是她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
这部片子总体而言,还是具要较强的可看性。尤其是对于MM们,看完这部影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女人——你的名字应该叫独立。这是我们寝室以前海南MM的口头禅。不过的确是这样,假如一个女人她不能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做到独立,没有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那么她即使在青春美貌时靠得住一个男人,却无法在红颜已逝,岁月无常中找到快乐。
印象最深的是女孩们充分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向日葵”。当镜头摇摆在一副副颜色绚丽,图案明快的向日葵之间的时候,会从心底涌出力量,会情不自禁地渴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朵向日葵。
很感动的一副场面是电影结束的最末,一群少女,骑着单车,追逐着不肯为生计而放弃原则的朱莉娅.罗伯茨,我感到青春的力量,感到希望的迸发。少女们伸手拼命地去拉朱莉娅.罗伯茨,仿佛就是去抓住让她们鼓起勇气去爱、去选择、去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的依靠。朱莉娅.罗伯茨坐着马车渐行渐远,可是没有人会怀疑,她为自己活得自我,活得独立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矗立在了这一群少女地心中。她的微笑,微笑,咧着招牌大嘴的微笑,会象蒙娜丽莎一样,诱惑,温暖着所有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