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emtec(呼伦贝尔)
整理人: aaaachi(2004-03-08 21:26:31), 站内信件
|
从戏曲演员的亲民说开去
/杂文、随笔
上次在上海“东方戏剧之星——陶琪演唱会”上见到的演员,除咱们南京本团的,作为特邀嘉宾浙沪的越剧演员好多都是第一次见到,不过具体哪几个是第一次见已经不太记得了,因为有一部分是去年南京的《江浙沪越剧名家演唱会》看过的,比如钱惠丽、吴凤花、方亚芬等都现场见过,而章瑞虹、陈颖的确是第一次见。但不一样的是,去年那次全部是粉墨登场,跟看碟片没俩样,这次却是看到她们作为嘉宾的,素面朝天,生活装扮。这很不一样,感觉与观众距离很近,让人看了都感觉到,原来戏曲演员并不神秘。确实也用不着像捧影视歌星那样地,把我们这些个优秀的戏曲演员捧到天上去,那样并不长久,而且摔下来会很痛。同时,不能把我们的戏曲演员搞得像个旧社会那种艺人似的,让她们成天跟出卖手艺一般的自谋生路,其实目前有很多人包括官方都有这样片面的看法,所以才有许多诸如“川剧梅花奖演员双双把海下”(梅花奖得主每个月工资就几百块钱)、“著名京剧演员当司仪像猴耍”(京剧演员没戏唱没工资,靠这个增加收入),等等这样令人痛心和哭笑不得的事情屡见不鲜,可是这些事件丝毫没有触动我们的当局文化部门管理者,他们的脑袋里依旧装着那套所谓的经济法则,说什么“只有适应市场的艺术才让生存”,居然把这条经济领域的理论生搬硬套到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我不知道国家花钱把他们养的肥头大耳地干什么吃的?如果是猪的话,那到一定的时节还可以宰杀,可是他们呢?成天让一桩桩这样的恶劣事情发生,而至若不问,我不明白这些人究竟在干些什么?倘若能像网上(或纸牌)杀人游戏一样,恨不能一个杀人帖(或手指)结果了这些猪猡们的性命。
当然,这个是建立在网上杀人的不犯法的基础之上,我等并非执法者,更不能以一己之身代表整个执法队伍,然而就在我们的身旁,却是过多地发生这样的以个体之意代表众人,最终导致的是一个群体全部遭受不白之苦,甚至危及大批人的性命。好在我们国家的人口是非常地多,平常老百姓的性命仿佛已经成了非常小的事情了,传媒与政府过多地关注和追求的是诸如经济发展发展指标达到多少点、某某大型工程、某某世界第一。
我们的国家依然有那样多的人生活在极其不堪的境地,可是这些对于喉舌部门而言,都属于不登殿堂的事情,顶多逢年过节形象地在电视摄像头强烈灯光的照耀之下,举众簇拥地走访个把本来是非常多的地方,于是乎,亲民形象就这样地建立了,也许,被他们“走访”过的人马上会受到优待,然而,和他们类似的大批本该被人同情的人,依旧和过去一样望眼欲穿地渴望人去同情。领导们的理论很强,一旦你要是去责问他,他会振振有词地警告你,我们现在一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才能生存,我们要保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你听听,这说的哪一门子的官话?难道你要让你一个老年人也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你也要让一个孩子适应经济规律?
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现在的农民光靠种田,压根连自己一个人的肚皮都吃不饱,更别说要养活一家子人,那怎么办?只有去响应伟大祖国号召:神州大地到处奔跑,打工挣钱为身家老小。我真的不明白,明明是自己种田的农民,单是一个人的肚皮怎会就吃不饱?那么种田究竟是为了谁?依照经济规律,投入应该有产出,对于农民而言,只要没有遇上天灾人祸,道理上说是应该能够吃饱饭的。可是现实怎样的呢?卖粮收成那点钱交完国家的上缴任务,所剩无几,每法子,还要个个拼死老命地忙挣钱?当然,人都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的,这个是不容置疑,问题是你难道没有发现你们的父母即使白发苍苍了,他们依旧是那样地辛劳,为何要这样?
每一个都要养老和小,我们只说小的话,现如今为何三尺的娃儿上学需要那样多的银子?难道我们培养一个孩子果真需要花费那么多?那为何我们这一代当初上学,念中学几十块钱就能搞定?难道那个时候物价和现在相差百倍?我们念中学那个时代是九十年代,距离现在并不远,有电视电话,也有计算机,只是网络没有普及,QQ和MSN还没有出来。难道是如今的教学质量提高是我们那时候的上百倍了?念中学也要花个几千,更别说读大学了,现在一个考上了大学分数稍微低点的孩子,最普通的一年的学杂费,竟然也需要一万多,即使达到两万的也属于正常。这个时代已经成了什么样子?两万块钱,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意味着什么?父母必须节衣缩食处处节省,牙缝里千方百计抠出铜子。城里都这样,更何况农村的孩子?农村和城里还不太一样,工作机会很难得,工资水平又低。农村的乡镇企业经常是整日上班,连一个礼拜天也没有的,更别说像城里,每周能有双休日,他们的要求也很低,能有事情做,到年终的时候,能按时拿到工钱,然后指望这些钱养家糊口,就这么简单。然后给家里老老小小过上好点的日子。
中国的农民,他们的要求是出奇的低,如果你去过农村,并且和农村的人打过交道,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善良,农民在乡镇企业里打工,只要每年到年终时能拿到工资就行,一年才拿一次工资啊!同志们,如果你们单位一年才给你发工资,你会怎么样?怕是拿刀砍老板的新闻都会出来。比起那些占全中国近十亿的农村人,如今我们在城里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更何况,还有许多地方的农村人连乡镇企业都进不了。没有靠家很近的乡镇企业,还是为养家,农民们必须外出打工,每年春运,你站在火车站汽车站门口去看吧,背着被子抗着行李的人,你再细细打量他们一下,有几个能像你们城里人一样意气风发?他们一脸的沧桑,期盼的眼神,殷切的希望,即便无语,也尽显在他们的面庞。
目前这样的状况,导致孩子上学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每个家庭生活的最大经济负担,在每年高考结束后,各类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频频发生,考上大学的父母竟然要自杀。有人还是在说,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一切,好的,要谈市场经济规律,可是中国传统所教育出来的人,都带有我们中国人典型的特点,善良、性格内敛、不善于张扬,这些是我们中国人历来所具有的品格,性格本无所谓好坏之分,然而,性格的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场合,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单说这个教育,中国人现在所接受的还是被动教育,让孩子们主动发挥的教学方式依旧是很少,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还是在教育孩子们“这些那些你不能做”,却不告诉他们“这些那些你可以去做”,一直以来,学校的好学生都是认真遵守规则的孩子。你说说看,在这样的方式下,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你让他们如何一下子就适应这个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
就业压力居高不下,也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这个难题并非就是官员们装腔作势地冒认是他们工作不力所能承担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多问题的出现实际在很早前就种下根苗。思想问题不深入解决,体制改革不彻底进行,便是造成如今种种社会问题的根源,更为可怕的是,这些问题还在愈演愈烈。单说就业问题,毕业生面临的还不光是就业压力,还面对的是如何转变角色,从原先努力做好学生的莘莘学子,如何转换到学会在这个人与人之间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商业关系的社会里,这样说难道过分吗?光是一个就业问题,还不是就学生自己操心,连带的是一个整体的家庭,乃至于一个家庭后面的整个家族为之操劳,没办法,现状就是这样,“有人”才能找到好工作,普通人要想得到好工作,那你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可是实力和能力并非人人都能具备的。倘若你每个周六日去一下人才市场,有多少人,摩肩接踵头靠头,步步为营额连额?就好比那些春运就外出打工的人们一样,这些刚毕业的孩子们,焦虑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一份简历,一个字个字地,敲击了多少次键盘?可是,孩子们,即使你敲肿了手指头、敲坏了多少只键盘,又谁来同情和怜悯你的悲苦与辛酸?难道,这是注定你们必须要承受这样的苦痛?
如此这番,孩子们跟孙悟空西天取经一样,终于找到了一个单位,合不合适还是另一码事,然后便是去除身上的学生气息,融入到社会里,这话是比较好听的,说白了只是掌握社会里的生存法则,人与人之间的费尽心机的交往,这点主要是在工作上,朋友与亲戚另当别论的,倘若连亲戚也跟工作上似的,那人和动物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人可以造个漂亮的房子住住,或者做一顿奇巧八怪的食物吃吃,或者闲暇下没事的时候搞几样所谓的艺术弄弄,人,说白了就是如此。但是,人具备了一些动物很少见的,丰富的情感、复杂的思想、优秀的创造,正是这些,人才成为人。平日里的与亲人、与朋友的情感,已经成了支撑我们整日违心地为挣钱而不择手段的主要心灵慰籍的支柱。
一点点,一滴滴,这是谁的眼泪的在飞?这哪是一个人的眼泪?分明是活在现在的千百万平民的血和泪。
呼伦贝尔 初作于2004/2/21上海 3/7 8:00 修改
----
一个中国人
至少应知道两种戏曲
一个是京剧
一个出生地的地方戏
梨园人生,曲苑舞台
欢迎去西祠的梨园曲苑版!
地址:http://liyuan.xici.net
--
---- 人生本是一系列偶然组成,
茫茫人海中与你相逢是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