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g.6301(翰林)
整理人: ft.858(2004-02-28 21:45:14), 站内信件
|
时下流行“快餐热”。先有各种中式快餐应运而生:盒饭、套餐、自助餐。后有麦当劳、肯德鸡等洋快餐闪亮登场。花上个三五上十快钱,就可以吃个肚满肠肥,且经济实惠,快捷便利,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乎大家争而食之,一时间快餐生意火爆山城。但吃久了,也未免腻味,不太卫生不说,还口味单一,未免有些美中不足。
这只是吃的“热”。事实上,放眼国内,目前各种各样的热正以原子裂变的几何数膨胀递增:上因特网,听演唱会,看时装秀、过洋人节、做彩票梦、赶美容潮。人们的生活热情在一夜之间似乎被空前的点燃,大家忙着动口、动手、动眼动耳、显得劲头十足,格外忙碌。我们的各种官能正被一种铺天盖地的带有“文化”色彩的“精神”追求所笼罩,这可以称之为“文化热”。
不过,同样是热,确也有好坏、雅俗之分。贾宝玉小饮几杯,额上汗出,那是酒潮上脸;林黛玉浑身火热,腮上通红,却是肺结核的症状了。从表面看,什么热都是因为一部分人赶时髦,相互仿效,以至于不约而同。热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上面倡导的,一种是民间自发的。上面倡导的暂且不说,那是旨意难抗,民间自发的其实最具侵略性,表明人们已将此热当作一种生活的必然,因而也最执着、最持久和最亢奋。如果此热能降温尚可,但现在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只要看看人满为患的网吧歌厅,人头攒动的晚会演唱会,层出不穷的美丽广告,火爆刺激的游戏节目就可想而知了。但这一阵阵的热却很难说是我们的品味高了,有文化了,有时反而觉得外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更大。岁末年终,圣诞贺卡漫天飞舞便是一例。至于情人节互赠玫瑰,喝饮料必是可口可乐,更是司空见惯了。光鲜的外表和热闹的表象下,我们所熟悉的人们还是一样的谈吐不雅,一样的做事拖沓,一样的能力平平,一样的知识匮乏。这很像一个人吃快餐,饱则饱矣,却很难胃口大开,因为没有更多的营养选择。久而久之,甚至还有可能患上快餐综合症:食欲难振,滋味难辨,营养不良,消化不畅。因此上述种种“文化”之表现充其量只是一种“文化快餐”。
有人说,文化其实就是历史性和民族性的一种心里积淀。对照这个标准,我们就不难发现,现在的人们未免也活得太轻松了一些。当F4像满天流星一样炸开在少男少女的心里,当网吧电游如雨后春笋般蓬勃丛生,当雪村们唐老鸭般动听的吆喝“翠花,上酸菜”声四处响起,当赵薇们身着日本军旗装款款行进,当伏明霞们微笑着对“七·七事变”说“不知”,当李汶们娇憨着要请岳飞为其填写歌词,除了摇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说这些话的意思并不表示我们就是轻松生活的仇视者,恰恰相反,活得太累的滋味我们已受够了,我们要倡导正是一种沉重之后的轻装上阵。但未历沉重的轻松注定会变成放纵而不是放松,一个轻易忘记过去的人是没有未来生存之根的。80年代末的摇滚歌手崔健有一首代表性的歌曲《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我光着个膀子我迎着风雪,跑在那逃出医院的道路上,别拦着我我也不要衣裳,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给我的肉给我的血,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这首歌集中地体现了被称做是中国“垮掉的一代”的出生在60年代的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他们是在在经历了70年代末那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后,在敲碎过去的传统遗留下的沉重负担的同时,同样打碎了自己的信仰。但是,在颓废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他们激烈的方式中闪烁着不肯放弃追寻的努力。他们虽然表面上失去了信仰,沉缅于官能刺激,但这种不安分的“嚎叫”正展示出这一代青年沉伦而不甘的心态,他们始终在反叛中找寻,迷乱、困惑、不安、迷惘只是表象,他们一旦从“垮掉”中超越出来,真正地面对自我,面对现实,其爆发出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青人)却更像是被糖水“泡大的一代”,他们没有历史,没有痛苦,只有现在,也没有未来,有的只是刻意的模仿和对热闹表象的追随,缺乏深层次的理想追求和生活热情,他们的眼睛被腐蚀了,耳朵起茧了,最主要的是大脑生锈了,没有感觉了。这一代人倒更有可能是真正“垮掉的一代”。他们轻松生活的背后透支的是其本人和一个民族未来的繁荣昌盛。这种“文化快餐”我们还能继续吃下去吗?
前苏联曾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打下了大半个欧洲,但埃及总统萨达特仍然从根本上看不起他们:“不错,你们苏联人是强大,但你们没文化,早晚会丢了欧洲!”今天,当苏联连名字都变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再回忆起萨达特撵走苏联军事代表团时说的话,仿佛才可以体会萨达特一时的气忿之语是何等的准确与深刻!
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我不禁杞人忧天地想到:长此以往,厚重的中国文化会不会只变成我们脑海中的美好回忆呢?
---- 笑看风云欢迎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