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oonjj(月牙)
整理人: clarafire(2004-03-02 16:59:47), 站内信件
|
(转一位台湾朋友的信)
“当我碰到一个能分享生命价值观的女人,而且她也愿意嫁给我的时候,就是我的适婚年龄!”
一位男性朋友,在二十七岁那年失恋之后,直到过了所谓的“适婚年龄”,还是没有碰到心仪的对象,现在他已经四十岁了,对婚姻仍殷殷盼望。
“我觉得我真正的‘适婚年龄’还没到。”他对我说。我很佩服他的勇敢,或者应该说是智慧。
不管面对多少亲友的压力,都能处之泰然。
“什么时候才是你的‘适婚年龄’?”我请教他的意见。
“就是当我碰到能分享生命价值观的女人,而且她也愿意嫁给我的时候,就是我的‘适婚年龄’。”
传统观念讲的“适婚年龄”,比较偏重从生理上或经济上来解释。
精神层面的“适婚年龄”,现在才开始有人拿出来说。
生理成熟、经济独立,不见得就已经到了适合结婚的地步。心态上的准备,也不可忽略。
从精神、心灵的层面上看“适婚年龄”,个别性的差异就很明显了。
有的人二十几岁就已经想清楚了;有些人则到了四十几岁还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等遇见一位能接受这种价值观的人,并且愿意结婚,成为“灵魂伴侣”。
当一切遇合都自然而然地发生了,那一年就是“适婚年龄”。
婚姻,是自己的选择,日子是自己过的,不用做给人看。
大部分的人都宁愿相信,婚姻要靠点“缘分”。
听起来,满抽象。我到认为,“缘分”就是很多变数的组合。
生命里,有些变数是我们可以掌握的,例如:自我的学习成长。
有些变数则不能由自己操控,例如:在公车车厢里碰见某个人。
面对婚姻,我们只能尽力去掌握自己能掌握的那一份。
至于,不可操控的那一部分,怀抱敬天畏神的谦虚态度,迎接未知的变数吧。
只要以正面的心情泰然处之,每个谜底揭晓,都有它的意义。
英国诗人及剧作家王尔德对于婚姻有很讽剌的看法,
他说:“男人由于寂寞而结婚,女人由于好奇而结婚。最后,双方都失望。”足以为鉴。
我的看法是:不要因为害怕寂寞,就找人结婚。
也不要因为别人过度的关怀,就苦恼自己为什么还是单身。
婚姻,是自己的选择。日子,是自己过的,再甜再苦,都是自己的。
不必对别人交代,也不用做给别人看。
我想,是这些温柔的诗句,提醒年龄的我们——
在相爱时钻石般珍惜地认真,在分手后千恩万谢地祝福。拥有爱情的时候,让双方都愿意追求共同的幸福;失去爱情的时候,把自己活得很好,当作是一种义务。
不论是否走入婚姻,我相信,真情才是心灵唯一的归宿,才能如皎洁的月光般被记忆。
于是,爱情的沧桑,在时间的流域中成为绝代风华。婚姻,不是唯一的保障。
坐三望四年纪的人,如我,念起这些诗句时,总是宽容地忘记岁月的威胁,庆幸自己曾经在彷徨少年时生长在那样一个有诗的年代。
就算几十年后,依然单身,只要重读这些诗句,年少的心情便又一页一页地翻回来。
所有爱过的人,经过的事,都将在经历的当时感觉浪漫,而在过往的以后更学深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