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航空航天>>军用飞机>>直升机>>飞行坦克:米——24武装直升机

主题:飞行坦克:米——24武装直升机
发信人: zhangqi_ok@GZ()
整理人: yongzheng(2000-12-17 16:55:09), 站内信件

标  题: 飞行坦克:米——24武装直升机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Sun Oct  8 16:02:26 2000), 站内信件


    米里设计局设计的米-24是前苏联开发的第一种武装直升机,外型独特,火力
强大,拥有重武装的同时还能载运步兵到前线,迄今没有任何武装直升机具备相
同的身手。米-24共有7种不同机型,生产量超过2500架,使用国家超过20个,曾
创下两项速度纪录,海平面速度超过后来出现的AH-64。在北约军队中,米-24被
称为“雌鹿”。
          
    米里的杰作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陆军开始走上机械化之路,米里设计局的主任设计师
米里认为,一种能载运步兵并提供火力支援的飞行战斗运兵车将会给陆军带来一
场战术革命。1966年米界完成了新型武装直升机的全尺寸模型,该机的外观与美
制UH-IA直升机相似,不过它却拥有后来米-24的特性:配备2名乘员并可载运7至
8名士兵;装备双管23毫米机炮、4至5枚反坦克导弹和2至4具火箭吊舱;机上重要
部位和乘员均有装甲防护。

    米里准备了两套设计方案,分别是单发动机的7吨重直升机和双发动机的 10
 .5吨重直升机,设计局的试验厂也完成了3架不同型式的全尺寸模型和5款直升机
前机身模型。最后,双发动机直升机获选,不过原先设计的固定式机炮改成机首
下方炮塔上可转动的高速机枪。米-24自1968年5月开始正式研制,1969年6月推出
首架原型机,1969年9月首飞,先期生产型共有10架。这批飞机自1970年6月开始
进行18个月的部队接收测试,进行了局部修改后投入批量牛产。

    米-24采用5片主旋翼和3片尾旋翼,机身较米-8纤细,前三点式起落架可以收
入机身鼓起的起落架舱内,机身中段有两个下倾的短翼,不仅可以挂载武器,还
能在向前飞行时减少旋翼负荷19%至25%。前后座的机组乘员坐在防弹玻璃座舱
内,飞行员坐在武器操作员左后侧,武器操作员负责搜索目标,发射机枪、反坦
克导弹和投掷炸弹,飞行员负责发射火箭弹和使用机炮吊舱,米-24的机舱最多可
容纳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载运1500公斤物资或4具担架,机外还可吊挂2000公斤
的货物。米-24的防护相当完备,驾驶舱与人员货舱结合成单一的密闭防弹空间,
具有核生化防护能力,发动机也以装甲强化防弹功能。机内的5个防弹油箱装载2
130公升燃油,必要时还可在机内加装两个1630公升的副油箱。米-24采用 TV3-
 117涡轮轴发动机,正常输出功率1268千瓦,最大起飞功率1641千瓦,如果一具
发动机失效则另一具发动机自动进入最大起飞功率输出模式。该机的电子设备安
置在后机身舱内,包括自动飞行控制设备、陀螺仪、自动进场系统、自动导航地
图、短程无线电导引系统等。

      “雌鹿”姐妹

    1970年,米-24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最初在前苏联空军服役。陆军航空兵成立
后,米-24以独立直升机中队为单位纳入陆军机械化师的编制,完全实现了米里最
初的使用设想。

    1972年,北约发现苏军拥有新型武装直升机,最初发现的批量生产型被命名
为“雌鹿”A型,而具有水平短翼的先期生产型因在后来才被发现,反被命名为“
雌鹿”B型。“雌鹿”A在1974年停产。原型机“雌鹿”B由米里设计局再度进行修
改,配备4管12.7毫米机枪炮塔,改用半自动导引系统和反坦克导弹,在机首下
方加装前视红外线系统和低光度电视摄像机。这些改进后来成为米-24V和米-24D
的发展基础。

    由于米-24A的平面式座舱玻璃会妨碍飞行员的视线,于是米里设计局在 197
1年重新设计前机身。机组乘员改为分坐于前后阶梯状的座舱内,飞行员坐在武器
操作员后上方,防弹玻璃座舱罩改为前后独立的泪滴状设计。重新设计座舱罩不
仅改善了视线,而且有利于导弹系统的操作。双座舱罩的机型原本编为米-24V,
但是计划装备的新型反坦克导弹一直无法服役,米里设计局只好将新设计的机身
搭配旧式武器,这型直升机的编号是米-24D。米里设计局还推出了简化版的米-2
5,专门用于出口。
    
    AT-6新型导弹在1972年问世,它的速度、射程和精确度都大大超过老式的A
T-2,配备AT-6的米-24V也终于诞生。除了换装导弹外,米-24V还改装了新的发
动机,改装的TV3-117V发动机能更加适应高原环境,功率也增加至1660千瓦,另
外还在飞行员座位增设自动瞄准系统。米-24V的后期型还加装了雷达告警系统,
机尾装有32联装红外干扰弹和一套主动式红外干扰器。米-24V最初携带8枚反坦克
导弹,1986年曾试验过搭载16枚导弹。从1976年开始批量生产至1986年停产,10
年中的产量超过1000架,是生产最多的机型。

    1975年,米里设计局开发了编号米-24P的重武装型“雌鹿”。由于换装的双
管机炮重量和后坐力过大,原有机首炮塔无法容纳,机炮改装到飞行员座舱下方
右侧的加长整流罩内,机首变得较光滑。炮塔装有GSh-30K型30毫米机炮。米-2
4P从1981年到1989年总共生产了620架左右,装有机炮的“雌鹿”出口型是米-35
P,北约称为“雌鹿”丁型。在使用中发现30毫米炮的威力过大,大部分场合使用
23毫米机炮即绰绰有余,因此在1985年修改米-24V推出米-24VP,换装新炮塔和2
3毫米机炮。

    战火的洗礼

    在当今世界的武装直升机中,米-24算是最富作战经验。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
,曾参与3大洲超过30场战争和武装冲突。

    米-24参加了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政府军在1979年4月接收首批米-24A和米-2
5,用来对付阿富汗游击队。同年5月1架米-24被击落,首开“雌鹿”被击落的纪
录。

    在阿富汗的高山地形环境下,只有高机动性的直升机才可可以进行快速准确
的反击。为加强火力,米-24经常以4架甚至8架一群出击。

    受制于阿富汗多山高温的环境,米-24不但无法表现其高速的优点,反而在起
飞降落时十分危险。高速的转弯,也易使米-24失速坠落。光是驻扎在库因都兹的
部队,头一年就因此损失了6架。不仅如此,有些直升机因雾或强风而撞山,有些
则在狭窄降落区或斜坡降落失败而损毁。有鉴于此,米里设计局在1980年为米- 
24开发了升级套件,包括调整发动机自动燃油控制系统适应高地高温环境;持续
提升叶片耐高温能力提高发动机功率;发动机进气口增设漩涡形防尘面网。
  
    如果携带有火箭弹吊舱和炸弹,米-24飞行员会先发射火箭再以机枪扫射,为
后座的武器操作员提供充裕时间瞄准和投弹。米-24在全负载下可以携带10枚100
公斤炸弹,虽然无法精确轰炸目标,但对区域性目标却非常有效。米-24也可携带
大型炸弹,包括4枚250公斤炸弹或2枚500公斤炸弹。

    有些米-24以重型火箭弹从2公里外发射对付防空武器,不过这类重型火箭弹
并未广泛使用,因为只有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才会用它。这是因为火箭弹飞出去时
产生的尾焰浓烟会包住机身,导致发动机吸入废气而停车。米-24还常用于空中巡
逻,机上通常携带2具火箭吊舱、2枚反坦克导弹和SOO至700发机枪弹,2架直升机
彼此距离50O至80O米,飞行于1500至1700米高度。

    在这场战争中,直升机乘员的伤亡率高居所有飞行员之冠。造成“雌鹿” 最
大损失的最初是高射机枪和小口径高炮,分占全部损失的42%和25%。不过双发
动机和双重的系统设计使米-24中弹后仍能安然返回基地,即使主齿轮箱油压降至
零,直升机仍可再飞行15至ZO分钟,这足以使飞机脱离战场。

    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是“雌鹿”生涯中的另一场大战。伊拉克空军以米-24A 
和米-25攻击伊朗的美制AH-1J武装直升机。两型直升机交手的结果是米-24以10:
6的战绩胜出。

    此外,米-24还随利比亚军队进攻乍得,协助叙利亚在黎巴嫩对付以色列坦克
,参与非洲安哥拉内战,协助印度对付斯里兰卡的分离主义者,并成为尼加拉瓜
政府军对抗游击队的工具。甚至在90年代中期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也能看到“雌
鹿”的身影。尽管米里设计局又推出了更新的米-28直升机,但由于米24至今仍是
俄陆军航空兵、独联体各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空军的主干,米里设计局便继续以米
-28的技术改良米-24,以达到现代化的标准。甚至一向使用西方武器的以色列,
也为了争夺市场而推出米-24的改进型,从中不难看出米-24在武装直升机中的重
要地位。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7.171.131]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