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zbaby()
整理人: yongzheng(2000-12-17 16:35:36), 站内信件
|
中国飞船谜底揭开
伞舱盖能不能顺利打开是关键
11月21日凌晨,经过21小时11分的太空遨游,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内蒙古 中部地区。茫茫夜色,挡住了人们观赏飞船徐徐飘落那壮观场景的视线。
飞船返回距地面10公里高度时,返回舱上的伞舱盖会自动打开,引导伞、减 速伞、主伞一个“牵引”一个相继张开,像天空中盛开的花朵一样。夜幕笼罩, 这精彩的瞬间是看不到了。对研制者来说,此时更关心的是伞舱盖能不能顺利打 开。
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研制着实令科研人员动了不少心思。不管遇到什么情况 ,都得保证伞舱盖能够打开,否则降落伞便拉不出来,失控的飞船就会像巨石一 般飞速砸向地面,其后果不堪设想。
俄罗斯当年在发射“联盟1号”飞船时,返回舱本身失控,主伞未能按时打开 ,备份伞打开后又与主伞的绳索缠绕在一起,导致一名宇航员丧生。
主降落伞有1200平方米大
惨痛的教训,铭记在科研人员的心里,也提醒着他们不能有丝毫的偏差,研 制工作用了两年,地面试验、空投试验反反复复进行了多次。1200平方米大的巨 型主伞,别说制作,就是折叠起来都很费劲,甚至连合适的场地都找不到。为了 按规定叠好这张中华第一“大伞”,20多名科研人员跪在地上连干了好几天。
“我的心随火箭飞走了”
新型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两年前从他的前任———著名火箭专家王德臣手 中接过“老总”之位。历经7年时光,打造出一枚全新的火箭,这对于总设计师来 说就像一个孩子的出世。在发射现场,人们常常发现,火箭身旁总也少不了这位 言语不多的老总相随相伴,眼中流露的更是对火箭疼爱有加的目光。当火箭腾飞 的那一瞬间,刘总说他的心也随火箭一起飞走了。
火箭总指挥得了个“雅号”
新型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有个“元器件副院长”的雅号,而且知道的人很多。 黄春平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60多岁的人了,精力旺盛,人也极 是豁达豪爽。自打分管新型火箭研制工作后,他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了抓元器件 的质量上。用于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最重要的就是讲求安全性与可靠性,人命 关天,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元器件作为质量的源头甚是重要。火箭的发射成功, 让黄春平感到他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火箭发射前他曾说过,等火箭打成了, 他要给元器件生产厂送锦旗。
研制飞船与研制卫星不一样
飞船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的核心,它以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素 。尽管我国已掌握了许多先进的航天技术,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研制载 人飞船毕竟与研制卫星有许多的不同,像热控、环控生保、应急救生等系统都是 卫星上所没有的。
总设计师缘何有信心
年逾花甲的飞船总设计师、总指挥戚发轫顶着巨大的压力,“坐镇”指挥着 这支由上千人组成的研制队伍。飞船研制工作现场,经常能见到他与技术人员一 起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身影。
令戚总感到欣慰的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飞船上采用了大量的 现代技术,不少设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试验飞船应当能够经受住上天的考验, 这点信心他是有的。
施金苗的抽屉里有故事
飞船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施金苗来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今年5月,施总 远在美国芝加哥一所大学读硕士的宝贝儿子就要毕业了,学校给家长发来参加毕 业典礼的邀请函。思儿心切的老伴非常想亲眼见到儿子戴上硕士帽的场面,护照 办下来了,可施总却要进发射基地执行任务了。在家与国的天平上,砝码自然偏 向了国的一边。
老伴不放心他“独自在家”,遗憾地自愿放弃了难得的出国机会。后来儿子 从美国寄回一张硕士照,让老两口宽慰了许多。这张照片,发射前还放在施总酒 泉发射场宿舍的抽屉里。
腰间绑着一条护腰
今年37岁的袁家军,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最年轻的一位副院长,也是飞船 研制队伍中最年轻的副总指挥。看着他整日精神抖擞、精力充沛的样子,外人绝 对想不到他的腰伤在时时与他作对。自称视运动如命的他,上大学时的体育强项 是400米跨栏,并夺得过高校比赛亚军的好成绩。现在是好汉不提当年勇,医生诊 断他的第四节腰椎有骨裂,需要注意休息。可有载人航天这么大的工程压着,他 哪还顾得上听医生的话。腰间绑着一条又宽又厚的护腰,他日复一日处在繁忙的 工作中。
艾灵多了个“保护网”
艾灵是新型火箭研制队伍中一名普通的女设计员,1.59米的个头,文文弱弱 的样子。说起来已经37岁了,但看上去还像个小女孩。
出火箭设计图的时候,她怀孕了。工作已经干了半截儿,别人不好接,自己 也舍不得,她便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设计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别的孕妇 此时都远离荧光屏,惟恐避之不及,她却挺着大肚子坐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几 个小时。心里的担心不是没有。
“窝”在机前的时间长了,一站起来,肚里的孩子也跟着“伸展拳脚”,这 时候她觉得特对不起孩子。
为了把这影响减到最小,工作时艾灵刻意与计算机保持一定距离,斜着身子 操作。母亲心疼她,缝了个“保护网”,让她围在腰间,挡在隆起的腹部前。直 到快临产了,艾灵加班加点终于完成了设计图,才放心地住进了医院。
何时才能送宇航员上天
很多人都误以为我国这次发射的是载人飞船,听说不载人还有些失望。
事实上,中国目前距离把宇航员送上天还有一段不算短的路要走,正如美、 苏起步研制载人飞船时一样,前苏联在加加林上校登天之前共进行了5次无人飞船 试验,美国发射了8艘无人飞船。只有确保宇航员上天没有生命之虞了,飞船上才 可能接纳“乘客”。
我国也必须经过若干次无人飞行试验,每次试验的侧重点也会根据实际需要 有所不同,直至各系统都严格地经受住了考验,飞船才可以载着宇航员上太空遨 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日前已经表示,要“尽早把中国的宇航员送入太空 ”。相信若干年后,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
-- 春天的燕子永远在我的心中!有了燕子的宝宝就是快乐的宝宝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92.242.2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