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ZT]失败者的胜利

主题:[ZT]失败者的胜利
发信人: marco_0708(Marco在路上)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2-19 10:20:48), 站内信件
失败者的胜利
  
作者: 寥福美   转自西祠胡同

      “你是乔伊丝吗?”
      “对。哈维,我们终于见面了。”
      “我得先声明一下:我做过输精管结扎手术。”
       这段对话发生在机场。刚下飞机的乔伊丝是特拉华州一间漫画书店的店员,她喜欢一套名叫《美国的光彩》(American Splendor)的漫画书。那个来接机的哈维全名叫哈维.皮卡尔(Harvey Pekar),是这套漫画书的作者。见面之前两人仅仅通过几次电话,哈维硬是说服乔伊丝飞过来看他。一见面,乔伊丝发现哈维其貌不扬,不修边幅,说话生硬,喜欢抱怨。两人一起吃了晚饭,然后来到哈维租住的公寓。屋子里一片狼藉,肮脏不堪。乔伊丝因为食物中毒去洗手间大吐特吐,吐完了出来对哈维说:
“别兜圈子了,我们结婚吧。”
一个星期以后,两人结婚了。
 
            美国的光彩
 
这部就叫《美国的光彩》的电影在去年年初的美国圣丹斯独立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大奖,全国公映后更是好评如潮,并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这部电影把故事片和纪录片结合了起来,真人访谈、演员表演和卡通漫画交替出现,手法相当新颖。里面的几位演员从长相到肢体动作再到口音都和人物原型非常相象,表现异常出色。
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故事的原型-哈维.皮卡尔的一生。这人打小就是个叛逆,别人家的孩子万圣节都打扮成超人或者蜘蛛侠,可他却穿着平常衣服去邻居家要糖果(结果自然啥也没要到)。小皮卡尔不合群,喜欢一个人练习画画,还热衷于收集漫画书。长大后他成了克利夫兰市一家医院的档案管理员,并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一辈子。这个工作不仅养活了他,更给了他画画的灵感。他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日常生活原封不动地画了下来,取名为《美国的光彩》。这标题似乎带有讽刺性,因为皮卡尔的日常生活缺乏任何“戏剧性”。他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休息时和朋友聊聊天,偶尔看场电影,仅此而已。但在他的笔下,许多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的故事和细节却显得生动有趣,他自己过着的无聊的生活在漫画中却有了生机。
按照“正常人”的观点,这套漫画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有些古怪,尤其是那个名叫托比.雷德罗夫(Toby Radloff)的人,简直就是呆子(Nerd)的同义词。他是皮卡尔的同事,说话总撅着嘴,爱吃汉堡包,每个星期天都要上教堂,对水果糖的口味极有研究。在其它文艺作品中,这样的呆子总是被嘲弄的对象。可在皮卡尔的笔下,他却是一个经常会说出真理的智者。其实你只要稍微想想,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不高不帅,没钞票少朋友。他们从来不是热门人物,不可能是任何人的暗恋对象。一句话:他们似乎是生活的“失败者”(Loser)。可当皮卡尔把他们原封不动地画在纸上后,你会发现他们一点都不傻,甚至挺可爱。他们无忧无虑,知足常乐。他们是“美国的光彩”,他们反而成了生活的胜利者。
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换句话说,当初是谁让我们讨厌这些人的呢?电影中有一段很有意思,乔伊丝试着用心理学中常用的词汇描述皮卡尔的这些怪人朋友,她发现每个人的脑门上都可以贴上一条心理疾病的标签!曾几何时,所有与众不同的行为举止都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大规模批量生产出来的影视作品中的那些“好人”越来越类似。我们看同样的电视剧,读同样的畅销书,穿同样的流行款式,吃同样的减肥食品。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越来越一致,我们争先恐后要做同样的人。
富裕程度越高的地方生活目标越单一,文明程度越高的地方好坏界线越分明。
 
            克拉姆
 
电影中特别提到了皮卡尔和罗伯特.克拉姆(Robert Crumb)的友谊。两人在旧货市场相识,相同的爱好让他们成了朋友。和皮卡尔一样,克拉姆对收集78转老唱片十分着迷。他专收老民歌,还曾经画过一系列漫画讲述民歌的起源和变迁。他有一句名言: 喜欢老音乐的人其实是社会边缘人。因为原本由普通老百姓自发创作的老民歌在现代社会反而转到了地下,只被少数具有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所欣赏。在我看来,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老民歌题材广泛,醉鬼小偷强奸杀人犯都可能被写进歌词。而这些生活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却早已变成了现代流行歌坛的禁区,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已经彻底改变了它的本质,公共道德的约束力使得老民歌和二人转一样不可避免地被“高雅”地异化了。
再说克拉姆。他比皮卡尔有闯劲,1967年只身一人去了嬉皮士的大本营-旧金山。刚去时他每天坐在大街上练习写生,可遍布旧金山的疯狂劲儿很快影响了他的风格,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开始变得越来越夸张,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了。当一个漫画出版商买下并出版了他画的“仔普系列”(Zap Comix)后,他的漫画迅速流传开来,并带动了一大批与他相似的画家开始制作主题十分另类的漫画,掀起了一股地下漫画出版热,至今经久不衰。现在美国所有大城市都有一批漫画专卖店,读者人数众多,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做为这股风潮的鼻祖,克拉姆的风格直到今天仍然影响很大,许多流行漫画系列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皮卡尔也不例外。
10年前一部名字就叫《克拉姆》的纪录片在圣丹斯首映,引起了很大轰动。导演专门访问了克拉姆的两个兄弟,一个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吃了一辈子抗抑郁药(电影公演一年后自杀了)。另一个也是一个靠药物生活了一辈子,后来移居旧金山,靠画抽象画来释放其旺盛的想象力。比起这哥俩来,克拉姆倒算是个正常人!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克拉姆笔下那些夸张的人物形象其实都是他本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比如他画的女人都有一对巨大的臀部,有很多人因此认定他歧视女性,可他本人就喜欢这样的女性,他现在的妻子就是这样。有趣的是,美国有很多身材不那么“完美”的女人都喜欢克拉姆的画,就好像现在很多女孩子都喜欢听痞子阿姆演唱的那些咒骂女性的说唱乐一样。这一点很是耐人寻味。
青年时代的克拉姆和皮卡尔一样,都属于典型的Nerd,生活中的失败者。但两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向世俗观点和公共道德妥协。皮卡尔讨厌做作的好莱坞电影,对名人不屑一顾。克拉姆为了不替大公司做免费宣传,坚持不穿带有任何商标的衣服。两人与社会行为准则的对抗反而让他们出了名,他们的漫画不但赢得了很多与他们类似的“失败者”的共鸣,而且还赢得了普通大众的广泛兴趣。他们最终成了胜利者。
 
       尾声
 
电影的结尾,皮卡尔得了癌症,心情沮丧。乔伊丝雇来一个画家,按照皮卡尔的风格把整个化疗期间发生的事情画了下来。这项计划让皮卡尔对生活恢复了信心。这套漫画出版的时候,皮卡尔痊愈了。
雷德罗夫以一个“标准呆子”的形象出现在MTV的特别节目中,后来他成了演员,专门演出这类角色。他有一句名言:相信比你自己更大的事情,你就会生活得更加愉快。
 http://images.rottentomatoes.com/images/movie/coverv/61/216761.jpg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