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iy(ping)
整理人: sisi8597(2004-03-17 05:27:22), 站内信件
|
这个交响曲庞大无比,有六个乐章.但是其结构上并没有散架.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撇去一头一尾两个乐章,中间四个乐章构成了完整的古典交响曲的样式.而第一乐章,由于其统一的情绪,更像是一个很长的引子.
就在这个第一乐章7分多钟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作曲家的很多特点.(它真的很像第二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只是不如后者丰富)我认为写的相当成功.
首先一点,作为一首漫长交响曲的引子式的首乐章,静谧,神秘的氛围显然是适宜的,心理上是压得住的.你看瓦格纳四部剧"指环"的那个总前奏,不短的篇幅就用了一个和声,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听众觉得冗长厌烦,那么是听众的问题,和作曲家无关.
第二,这个乐章出现了三个主题.头一个主题是中高音区的(用了七度跳进,这是作曲家常用的手法,旋律中的大跳是他的一个特点)第二个主题和第三个主题都是很高的高音区,音区的重复,难道是作曲家没有经验吗?而且后两个主题用的都是笛类,前者短笛,后者长笛,加上第一主题发展过程中非常显眼的长笛装饰音(这类装饰音也是作曲家的一大特色,他用得很多)----乐器的重复,而且重复在情绪也差不多的乐章(都是温柔静谧),难道是作曲家疏忽了吗??
不!同志们,不是这样的.作曲家是有意为之.可以听一下他的狂喜之诗.我们就会立刻被那个小号声部迷住.小号的比重那么大,但是那么好听!而这种写法,不是在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长笛声部可以听到吗?不是在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可以听到吗?
由以上两个特点,作曲家追求精致,追求完美,反传统的特点已经完全表现出来了.而这,只是他的第一交响曲.所以,是天才还是庸才,就听这个乐章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也可以听到一些问题,不是写法上的问题,是性格上的问题.他总是在那里绕来绕去出不来,美是很美,但是有些极端,有些自恋.这也预示了作曲家后来的心路历程.
来说说第二乐章.第一主题一出来,我们就不会认错人,这就是斯克利亚宾,不是其他人,旋律的跳进是他的特征,符点节奏加休止也是他的特征(他的狂喜之诗里这类旋律多得不得了,在他的很多钢琴曲里也能看到,比如op38,圆舞曲)---这种符点加休止,构成了极强的节奏上的动力感和张力,就好像心被什么东西拖住了.对于我来说,这种节奏已经成了斯克利亚宾的签名了.
而第二主题由大管在低音奏出,那是明显的俄罗斯的旋律,那个半音一出现,俄罗斯味就出来了.老柴的罗米欧与朱利叶那个温柔的主题也是这样组织的.而且这个乐章的发展部分也有些像老柴的手法.但是手法归手法,作曲家的手法可以类似,表达的思想却完全是个人的.在发展部的最后,第二主题的节奏被拉宽了.这也是斯克利亚宾的特征,很多作品里都用到的.
再现部和呈示部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主题的乐器由大管变成了双簧管.因此这个本来就充满希望的主题就更有希望了.
归根到底,这个乐章是不折不扣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矛盾,斗争,不安,第二主题是希望.因此对比就这样形成了
关于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我还想补充一些内容。昨天我主要从节奏上(符点加休止)分析了这个主题的紧张度和戏剧性。的确,在这个短短四小节的旋律中,符点有了,休止有了,大三连音小三连音都有了,节奏极为丰富。但今天我想从另一个方面加以阐述。我们知道斯克里亚宾对于四度是情有独钟的,有一系列四度构成的神秘和弦是后来总结出来的。但就是在他的第一交响曲的这个旋律里,我们还是看到了他在很重要得地方有意无意地用了3-6 6-3 的进行。用的是四度,而且是神秘和弦的两个音---而且恰恰是不构成全音单位的两个音(关于神秘和弦,此文中不赘述了,可以参看我昨天的一个帖子)。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他脑海里早就有了四度的种种灵感。但是在写这个交响曲的时候,他调性的概念还相当明确。所以并没有用可以构成全音进行的增四度。也就是说,游离于调性边缘的全音阶走向还没有出现。
现在我写出这个旋律主要音符的框架,大家看看说明了什么问题:3-6 6-3%-6%-3% 6-1% 1%-6%-1%%-6% (%表示此音高八度,%%表示高两个八度)我们看到,这两组音基本是模进关系,是向上的模进。然而第一组音是紧张的四度进行,第二组音就是相对不紧张的小调主和弦。以上两个现象说明,这个主题虽然基本情绪是紧张的,冲动的,但不是绝望,它的发展暗示一种向上的升腾和放松。再加上本乐章的第二主题是忧郁然而充满希望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这个乐章的基本基调了。年轻人没有真正的忧愁。就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充满朝气的。
来看第三乐章。这又是一个慢乐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由单簧管奏出一支悠远的旋律。这条旋律给我以下几点启发。
第一,它由单簧管奏出。单簧管的音色,用来演奏的慢乐章,天生具有一种淡泊悠远的境界。想想brahms op120单簧管奏鸣曲就知道了。--斯克里亚宾一向是喜欢小号,双簧管这类比较亮,比较艳的乐器的。他在此把这条这么长的,再三出现旋律交给单簧管,可见他想表达某种释怀的,淡泊的情感。然而他的配器和以后乐章的发展告诉我们。那个时候的他,和淡泊的关系不大。他很难表达这种情感。因此,这个乐章给我的最大的感觉,就是他本性中某种很浓的东西(也许是俄罗斯赋予他的这种本性)和表面淡泊之间的碰撞。
第二,这条旋律的开始的四个音是4--##4--#4--##4(##代表重升)而且这四个音占了这个慢乐章的开头一个半小节。可见在这里旋律虽然很平稳,很美丽,然而盯着一个4不放让我们看到了他个性中神经质的成分。正是这种极端固执己见,造成极端自我。实际上是极端的小我。这也预示了作曲家后来的心路走向。
第三,在这条旋律的文字提示中,作曲家用了两个单词,“dolce”和“espress”。这也无意中说明了作曲家的个性。能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人真的不多。就算是多愁善感的肖邦,德表西也不太会那么做。斯克里亚宾这么做,可以看出他极端多愁善感,极端追求精致和完美。也极端自我中心,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出不来。因此,他后来走向神秘主义,不是偶然的。
其实这条旋律还有些其他东西可以挖掘,限于篇幅我就不说了,你们一定也看烦了。的确,很少人听过这个东西。所以我的这篇文章一定不会畅销:)
在这个乐章旋律后来的发展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配器已经大开大合把气势造出来了,旋律还只是在一个很狭小的音程里绕来绕去。其实拉赫曼尼诺夫也常常会这么做。但他比起斯克里亚宾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前者好像精神上也曾出现过问题。后者也是。但我们听斯克里亚宾,享受的就是那种神经质和极度自我膨胀的感觉。这就是他的艺术带给我们的乐趣
总的印象:极端好听,极端小我。这就是斯克里亚宾给我的一个重要印象。在这里,小我绝对不是一个贬义词。怎么说呢。这就是斯克里亚宾其人。苦闷,幻想,得不到解脱,消极,精致,就是这个乐章的主旋律。好听是好听,但多听怕要想不开:)
第四乐章,诙谐曲。顺便再重复一次。虽然这个交响曲有六个乐章,但是第一乐章可以看成引子,而后的二,三,四,五乐章是典型的古典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所以其实结构上是不散架的。
在这个乐章中,一开始那个旋律又是典型的符点加休止加模进。在狂喜之诗和很多作品中,我们早就熟悉了这块斯克里亚宾的注册商标。而且就在这个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我们就听到过这样的旋律。这是一个乐观情绪的旋律,但半音进行和符点又可以让我们看到神经质,感到有些精致得让人受不了。听斯克里亚宾,就是要追求这种精致得让人受不了得感觉。
这个乐章第二主题的配器也值得一提。这家伙居然用了马林巴加短笛来演奏这条旋律。真是亏他想得出来。这两个乐队中最神经质,最尖锐,最敏感的声音合在一起了!这说明了什么??不用多说了吧。
第五乐章,结构上和第二乐章很相似,都是典型的奏鸣曲式。这两个乐章也是整个交响曲的两根支柱。
两个主题的性格,一个是矛盾的斗争的(也是向上的),一个是舒缓的。但绝对是第一种形象占了上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矛盾斗争的第一主题。乐曲的呈示部和再现部是它先出现。发展部是它先分解发展。尾声还是它出来。而第二主题,尽管是舒缓的,但是它向上攀升的音型决定了它往后的发展必定是激动人心的、事实也是如此。
因此这个乐章的基本基调类似第二乐章,也是矛盾斗争,然后正义占上风。
第六乐章,很多演出都略去不用了,一方面是因为有合唱比较麻烦。另一方面是因为前五个乐章已经是很完整的交响曲了。再一方面就是这个乐章的成就不如前面。
在这里,作曲家的意图显然是怕听众没有明白他在前几个乐章中说得内容,而在这里用歌词,用文字再说一次。但其实,他的意图早就表达得很清楚了。所以这里的合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歌词大意是这样的:和谐纯净的艺术,神明的美妙形体!我们怀着狂喜的感情,。。。你是生活的光明幻想,你那魔术般的幻影,是你自己。当那冰冷的时刻,我们心里慌乱不安,找到了你,找到了真正的欢乐。。。。你的精神自由强大,在这地面上建立无上权利,光荣归于艺术。。。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充斥着艺术,幻想,狂喜,幻影,精神,无上权利等等词语,从中可以看出斯克里亚宾的哲学态度。
但是从音乐上说,我不认为这个乐章是出色的。最后的赋格有些不伦不类。斯克里亚宾在这里显然不能用音乐这个武器来很好的表达他的文字。只是走了一个形式。
综上所述,这个交响曲是天才的,灵光闪现的,固然最后一个乐章不怎么样,但是暇不掩玉,作为一个青年作曲家,第一个交响乐作品能写成如此,已经很令人吃惊了。更重要得是,这个交响曲,我认为已经几乎完全预示了作曲家后来的走向,他的绝大部分特点,在这里都已经出现,或者说已经有了预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作品是很有研究价值的。纵观历史,第一交响曲能写到这样境界的作曲家有几个?brahms的第一是很伟大,但那已经是他的风格完全成熟后的作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