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客家风情>>〖感受异地.民俗民风〗>>【衣食住行风俗】>>符号与仪式--有关客家记忆之麦芽糖

主题:符号与仪式--有关客家记忆之麦芽糖
发信人: wego(沙鸥·海阔天高)
整理人: jahay(2004-02-03 13:09:22), 站内信件
   打小喜欢吃糖,二十多年来从一分钱一颗的糖吃到几十块钱一粒的所谓“欧洲进口巧克力”,还是觉得够韧、够嚼、够滑、够香、够甜...的麦芽糖好吃不腻。特别是加了点姜的新品种,连吃半斤不成问题。

   记忆中最早的麦芽糖是从走村串户挑着一副货担的收买佬手中用牙膏皮、鸡鸭禽皮、鸡鸭毛等换来的,收买佬掂量掂量交给他的破烂的份量,然后用小锤和薄铲叮铛叮铛的从整大块糖上敲下来几小块,“破烂换糖”。很小很小时候的记忆了,想起来嘴巴还甜甜的。

   不知麦芽糖算不算客家特产,在我们那里倒是知道要数“松源麦芽糖”最好吃。曾经听过做麦芽糖的工序,当述说者眉飞色舞的大谈拉糖过程中的如何不干净不卫生时,第一反应是不会吧,不干净怎么能出来如此雪白雪白的糖,呵呵,可能是自我安慰吧,反正我还是喜欢吃它。

   在冰箱里还冻着2大包的麦芽糖,每年春节回家,都会到墟镇上买上几斤带出广州,但过后往往想不起去吃它(不象小的时候经常到处找东西吃),今年春节回到家老妈特意交待别再买糖了,广州这边还有。但临走时最后一次逛墟看到街边摆卖糖的还是忍不住买了2斤,塞到包里带回广州的冰箱。总觉得不买包糖,不带包糖,这回家过年的意义就不完整似的。“麦芽糖”是一个“符号”,带上糖坐上几个小时的长途车是一种“仪式”。带回来后吃不吃是另一回事。


----
 I'm fighting against my chimera; 
 And I'm still staying in my own figure.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