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cesky_84223(玉蝴蝶)
整理人: byebye(2004-01-30 08:31:41), 站内信件
|
第二章 莲安
我喜欢丰盛而浓烈地活,即使是幻觉。但幻觉太静,亦没有温度。
——安妮宝贝
我搜索我的阅读印象,遇到的这个女子,在安妮的行文中,应该是在长途旅行的稻城这个小镇上邂逅的。她有着不为人知的丰盛和剧烈的过去,疼痛像风一样席卷着所有的记忆。我不清楚,或者说无法探求,这是不是来自于安妮在现实的生活中,真正从陌生人身上汲取的各种复杂苦难的元素混合在一起的如此妖艳平淡如水,有时却不甘心放弃爱的女子。亦或者说,这个女子就是她自己所有的缩影。
莲安十七岁的时候开始谋生,像多数活在底层的人一样。这样的生活是漫长且看不到希望的。当我们流转于各大网站,看到那些乞丐,失学儿童,风雪中艰难拉车的父子的种种照片被广为流传,在心灵上震动我们,使我们感到羞愧的时候,我反而感到那些贴照片的人是多么的无知和可耻。他们的无知来源于这个社会司空见惯的不平等和蚂蚁般密集的卑微的人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他们的可耻是他们廉价的同情,根本对于那些照片上的人是于是无补的。是不是为了心灵上获得些感动,就这样恬不知耻。我鄙视他们。
尽管这样的生活对于莲安会很累,会疾速的摧残她的青春,她的信心,她曾经对人情的温暖抱有的希望。但安妮说,这一切就是活着的理想,为活而忍受一切。
“一切只是为了活着。活下去。活在某些时候就是血液唯一激越的理想。即使如此贫穷。”(P57)
我们都在为自己选择生活,或者说亦是被生活选择。对于莲安,感情的不满足转变为食欲的饥饿。
“她吃食物,对食物有贪婪之心。吃得太多。少年时土豆白薯这样的淀粉质食物尤其能满足她,有时候半夜也会去厨房偷东西吃。无甚可吃,就一把把地把冷饭塞进嘴巴里。”
“我饿。饿仿佛是某种疾病。”(P58)
这种饥饿绝对是病态的。这令我想起虹影在《饥饿的女儿》里所提到口腹的饥饿。相形比较,他们的源头不同,最后却殊途同归。六十年代人的饥饿的确发自于那个荒芜的年代,草根,树皮,亦或是观音土,人食人,可能未曾真正的见诸历史,但的确存在。而八十年代的人,从感情的源头上,经历那样的波动,最后走至胃的虚空。两个年代的人,最后都把自己的精神引入了歧途。诸多朦胧诗和先锋派的艺术家呐喊世道的不公,那些人多发自六十年代的群体;而流连夜市,沉迷自沦,白天有白天的扼守社会的秩序,晚上却彻底的把自己的虚空暴露出来,那些人多发自八十年代的群体。
或许,我们皆是不满足的。那些病态的精神促使我们享受人生的同时,不要忘记死亡的阴影终究有一天,会真真切切的笼罩我们,带走我们在尘世糜烂的一切。
安妮选择了上海,让良生和莲安再度见面。上海这座城市,亦是很多作家欢喜的。我所喜欢的张爱玲,王安忆皆把这座城市当作小说故事巨大的背景,时代的特色鲜明,五色情场上的人嘴脸各异,即使把目光投向市井小巷,平常之家,也会有段精彩的故事。
我细如流水的看着她们相遇。依旧着迷安妮的文字所带来无法形容的哀伤。
突然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着实之间令我想起一个人,极像他的口吻。
“我自然是吃惊的。但亦不动声色。我只觉得见着她便是好的。”(P72)
我猛的觉得,这就是胡兰成一贯对张爱玲的言语口气。胡的古文功底很深,爱用“亦”这个字。安妮那句“我只觉得见着她便是好的。”让我浮想起他们相识的片段,在《民国女子》那章节里,浅浅读来,令我唏嘘不已。
她的文字令我牵起他人的印象,到是适逢头遭。我抹过那页,他人的印象淡下去,亦回到正途上。
安妮说:“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恩慈。爱是永无止息。”(P74)
莲安的生活轨迹进入了另一个男子的生活里,那个男子照顾她,她渐渐想是逃离,但亦想得到他的身体。
“她在爱。而这的确只是她一个人的事情。即使是他在她体内冲撞释放的一个瞬间,他的唇就覆盖在她的眼睛上。他被自己巨大的情欲愉悦所覆盖。她睁开眼睛,看到他靠在她脖子旁边微微扭曲的脸,觉得陌生。”(P93)
一夜的欢愉只是为了满足,不是为了赎罪,当巨大的羞耻慢慢的像时光中腾起的浓烟,又慢慢的消散的时候。她还是会继续走下去,并且忘记这个男人。
安妮给那些主人公坚强的生命力和空虚的等待填补的灵魂,但亦给了一条他们只能自己温暖自己,无法得到别人爱的毁灭之路。
她多么清楚,残忍就是最大的恩慈。她们只能这样长大,疼痛伴随其中。
有些人的确是靠回忆而活,亦不需要珍惜现在,亦是看不到遥遥无期的未来。
“也许人只有颠沛流离之后,才能重新印证时间在内心留下的痕迹。当我们开始对回忆着迷的时候,也许只是开始对时间着迷。站在一条河流之中,时间是水,回忆是水波中的容颜。看到的不是当时。而总是当时之前,或者当时之后。(P96)
我们眺望过去,片段清晰可辨,或是嘲笑曾经有过的年少无知,或是想起曾经付出的感情流逝又一次想落泪。因为宽容,所以慈悲,我想我们很难做到。
看尽世间所有繁华落尽的张爱玲未曾在《私语》里落胡兰成一字,留胡兰成一照。可见,她对过去回望,亦是无法放下某些。
我们又何必强求自己放下呢。
安妮在第二章的末段,说了些洞彻的话,些许温情依旧不在。
“当一个人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不会知晓与他分别的时地。就像我们在生的时候,亦不会知道死。”(P99)
那个时候,我正在听蔓转到人性的王菲哼唱作为佛偈的背景音乐。
其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恍然有回到前世的感觉。
静谧深远,把我的灵魂填满,又抽离。
一如安妮的文字。
未然 04/01/23 12:5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