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俺是第一次>>『闲情偶寄⊙个人文集』>>『GG's』>>碎片蔓延[icesky_84223]>>《二三事》札记(1)

主题:《二三事》札记(1)
发信人: icesky_84223(玉蝴蝶)
整理人: byebye(2004-01-30 08:31:41), 站内信件
第一章《良生》

即使不能善待,但那依旧是恩慈,只是幻觉稀薄。
即使再剧烈,仍只是烟火,留下的不过一地冰冷的尘埃。
                                                ——安妮宝贝


这是我读的安妮的第五本书,从《八月未央》开始,她的风格在慢慢的从华丽忧伤中转变出一个新的视野。《彼岸花》体现她日益成熟的小说技巧,可惜我不怎么喜欢它。只读了两遍。


我最喜欢《告别薇安》和《蔷薇岛屿》,那些迷幻般的文字令我着迷,可以让我反反复复的阅读,在安妮叙述的印象中,圣经是她旅途必备的书籍,而我无论走到哪里,安妮的书成为了我所选择的圣经,读她的文字,在某个时刻,我心里的痛苦就会平静下来。


事实上,我虽追逐的安妮,只在于她文字表层所传达给我的关于爱情,生命的虚无,关于命运的摇摆不定,关于陌生人之间情欲的华丽宴会。她并没有切确的在进步,文字的思想性依旧是空洞的,但这样并不妨我热爱她。



我是不愿言说安妮的,安妮自己说过,那些人始终无法理解她,只是些喧嚣的旁观者。早在我看《蔷薇岛屿》的时候,我就想做些札记,但看到她这样说,于是便放弃了。


遇到这本《二三事》,是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冬天。如很多人所说,安妮的书其实适合在夏天阅读,激烈的欲望和内心的阴暗在夏天才会完全暴露出来,冬天我们隐藏着人性的一份温暖。


但我还是觉得,这个时刻,温暖的阳光照耀在我的身上的时候,我可以清楚的放下某些过往的沉寂,言说她这朵奇异的花。




1。感情
在安妮的文字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始终淡漠。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封闭的容器,感情在内部自生自灭,不见天日。宠物,旅行成为了她寄托感情的出处。

安妮写道:
“阿卡懵懂天真,是不会长大的婴儿,但我知道它心里有期许。这来自彼此生命之间单纯的信任,如同血液的混合,疾速并且盲目。”
“也许有生之年,我们始终都不会理解对方的感情,但却舍得彼此交付。”


早先在《蔷薇岛屿》有只叫乖的小杂种狗,在这里阿卡就是乖的替身。安妮的文字里,对于宠物的热爱回溯源头来自生活原本的不安全感,疏与人群,离群索居,感情要有所寄托,除了来自陌生人之间的午夜沉沦游戏,那些闲居的生活毕竟是大片大片的空白,阿卡或者乖,成为了感情最后盛放的容器,付出且能够得到回报。


早知清楚,人世间的感情现在只求付出,不求索取的已经越来越少。安妮也是明白,渐渐对人群的嬉闹失去了兴趣,回归到内心最渴求的心理需要,这即就是爱的需要和安全感。




2。亲人的死亡
在故事里,良生梦到了她和他,他病重。她面对他的死亡,说道:
“我因此知道自己在做着一件比一生都更为无望的事情。”

我以为,她和他就是良生的父母,类同《蔷薇岛屿》里,安妮描述自己父亲的去世。
在《蔷薇岛屿》一开始:
“她说,当一个人快死亡的时候,他会经历潮状呼吸。那是生命停止之前最后一段呼吸。汹涌极了,就像大海的声音。”


对于死亡,她有着平静的态度,即使是亲人的去世,她的那些疼痛都欠在故事主人公的毅然决绝中,为了逃避安逸的如同牢笼的家,反复的出走和出卖婚姻的幸福,在离别寻找自己幸福的那一刻,他们似乎与她的关系就这样被时间慢慢的冷却,以至冰结。

死亡对她而言只是平静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意外。




3。抑郁的心理分析
安妮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说到自己除了喜欢圣经,还看一些心理分析的书。在文字应用上,她对人物内心的描绘,不仅来自于外在的细致观察和感受,还有一部分是心理书籍的启示作用。

比如清晨,这个普通时刻,我们都会产生一种凄然的感觉。
安妮说:“它使人觉得血液的速度缓慢。几近停顿。使人看得到自己的处境。亦是容易让人万念俱灰的时刻。”

从心理分析上讲,清晨的确是我们意志最薄弱的时候,人若在此时有自杀的念头,很容易陷入绝望。而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刺激我们体内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就可以制造快乐的感觉。

她有这样一段话,是明确的有关与抑郁的心理分析:
“从医学上来说,万念俱灰的沮丧和孤立无援感的产生,有时是因一个人脑部的复合胺含量比正常标准要少,这也是抑郁症的来源。”

我也有抑郁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相信心理调节的作用,但如果我天生就缺少复合胺,那我又如何拯救自己呢?

或许例如写作,阅读,电影,所谓生命中深深热爱的东西和人,能促使我的抑郁减轻,但我又会陷入了另一种精神病状。

那就是强迫性依赖。所以我从不愿意靠人太近,有不安全感,也害怕产生依赖。
所有投注的感情彻头彻尾不令人失望,只来自于对生命的使命感和填补虚无的追求。

这一点,太过清醒的人,往往比较痛苦。



4。写作与孤独
写作其实很摧残人,使我们远离人群,探索内部的精神世界和需求,是一种慢性的自我谋杀。
而且痛苦在整个过程中剧烈的蔓延开始。

“而基本上写作是不被选择的。一般是由它来选择那些与它对峙的人。这力量极其剧烈,彼此消耗的时间越长,它杀掉对手的几率越大。大部分创作者最终都只能选择改行,消失,酗酒,苍老或者死去。”


安妮看的非常清楚,所以她的写作经常是写了几万字推倒重来,在《二三事》的序言中,她已经说道。那种痛苦和对生活始终不能尽如己意的描述,成为所有写作者给自己下的陷阱,而陷阱明明在眼前,但很多时候,却会毫不犹豫的踩进去。


这就是为什么,海明威无话可写的时候,会吞枪自杀。




5。写作与恐惧
写作所带来的恐惧多半出与无话可说,还有一点就是断断续续带来的恐惧。如果你只是偶尔写作,那最好放弃,因为当你发现,你的手指不再灵活,你的思想已经懈怠,而此时你突发其想,想要写小说。我恐怕这几个小时,你都会在某种的焦灼中渡过。


“的确偶尔写作令人恐惧,就如同凯而斯泰在书里写道:我最终发现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写作使我与自己之间建立了一种完全负面的关系。这位东欧男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贡献巨大尚且言语直接。而无话可说的我只觉得自己潦倒草草。”


安妮也明白到,写作断断续续固然可怕,但长期的写作,的确会把我们的精神推向一个反面,我们自己都不会想象得到的阴暗面。


如果你想快乐,请你相信我,不要写作,更不要断断续续的写作,尤其不能长时间的写作。

这是一种自我毁灭。



PS:昨夜看安妮的书,做些摘录。今日写读书笔记,才知道,有些理解变的很宽泛。
超出写作以外的本就是文字探索的根源。
我热爱写作,热爱安妮的文字,亦热爱生活所带给我的一切快乐和苦难。



未然            04/01/19                12:30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