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也谈“至善”

主题:也谈“至善”
发信人: wnxieh68(艾波涛)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24 18:21:50), 站内信件
也谈“至善”  

2004/01/20 01:03  


若说由本性而言,先天禀赋为“至善”。那么先天禀赋又是什么呢?《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此为人得天地之中和,法“自然”之理。自然应是先天之禀赋自当无疑义了,那么“自然”当为“至善”也就并不牵强了,“至善”亦理所当然是“自然”了,止于“至善”就是止于自然,自然乃道之载体,道之体用,若如是岂不已经真象大白,判若分明了吗? 

若以为:“至善有两种,一是先天的至善,二是后天的至善。“善”与“恶”没有绝对标准,我认为“至善”是绝对的,若是认为是相对的,那么他一不是儒家思想。” 
可谓一针见血,但是不管是任何一件事体,如若能将其绝对化,那这个事体就必将会被绝对化的无法显现其真实的面目,直至泯灭其闪现的灵光和精魂。若谈“至善”,不管是明德“至善”,还是亲民“至善”,其核心在于“止于至善”。 

在这一点上儒家之小气真是无法与道家之大气相比类,道家的不朽全在一个“道”字上,“道”的思想却在“自然”两个字上,从哲学的角度或者从道的角度切入的话,道是本源——自然也是人性的本源,而“道”本身的属性是“无”、是“自然”,而“自然”本身则又自然是无善恶之分,就更没有必要一定要,一定要去向善或向恶了,后天是向善或向恶,亦或是能达到至善,止于至善;那也全得凭借自然的法则了。 

儒家对理想社会和怎样做人的具体模式上给于了足够的关注,而且其人生观、道德观就是建基于此上的,使得其道德并没有找到终极的或根本的保证,儒家虽也重对天地万物的领悟,也有其宇宙观,但其宇宙观是在老子宇宙观的影响下的思考,但将其思想学说作为了主导的政治集合中心,他有着的是高举世界大同的理想和目标,从这一角度切入,主要是建构在社会向善、人心向善的基础上,同时也希冀达到至善,从而止于至善。这也与其思想理念和政治目标密切相关,其论断自然也是在其自身的领域里有着较高的价值和教化意义。 

当然要注意:虽然同是自然之“道”,生人与生物是不同的,但这里所说的不同,并不是本质上的不同,而是在人本主义的认知或人择原理的基础上,人为地圈定出了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旨在凸现人类的高贵和智慧,并不是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同。我们人类在目前或在地球上这个小环境里看来,是有这个能力和资格去说我们生人与其他生物是有所不同的,这自然不是个禀赋的问题,而是个智慧和能力的问题。 

而非要说:“至善是无善无恶,法于自然,但不等于禽兽的善。因此,我们才用“至善”来表达属于人的天命禀赋。”这种说法恐怕是无法立得住脚的,而且这种说法也与其另一段对至善的论述:“‘至善’就是‘最好的’。好就是‘好’,还有没有‘最好’的?当然有,比如有多个方案,最好的只有一个,你也只能选择一个。目标有多个,但有最理想的目标。‘善’当不是‘至善’,‘善’也是偏的。”自相矛盾呀。 

是啊!善就是善的,至善就是最好的或最理想的善,又怎么会无善无恶了呢?我们用至善来表达我们对这种最好的或最理想的善的界定,即:至善自然就是最好、最理想的善——不可能会是无善,更不可能是什么恶了。天地生人,并不会就是“至善”之人,若把这种自然现象说成是“天命”的话,这天命就注定了人的本性不会是至善——自然人的本性也不会是还没有达到至善的所谓善了。而在我们步入了社会化的进程中,我们形成了善恶的观念后,我们须要彰现善、抑制恶,故我们人类的社会、我们社会里的圣人和贤达就自然要倡导善,并希冀使其达到极致——最好、最理想的善——至善。是故人要修至善,社会和人类倡导善,并希冀人们达到至善,至善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或目标。 

非常赞赏这种有关学说或宗教信仰须建极的说法:“地有南北之极,同样任何一学说都要建极,”。不错,我们是可以这么说:儒家之极便是“至善”;马哲所立之极为“共产主义”;弗洛依德所立之极为“性”;基督教所立之极为“上帝”;佛教之极为“极乐世界”。至于“极”标准是不是绝不含糊,是不是不可或左或右,这在我们针对某个个体的学说时,应是确定无误的,否则其极也是建不起来的。若是将其置于以上各种以及更多的学说思想范筹时,就很难如此简单地下结论了。那么多人为地建起来的极,到底那一个才是真正的绝对的极呢?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们是可以说儒家的至善就是这个极,但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共产主义者们就要说“共产主义”才是这个极;可基督教徒们则非要说“上帝”应为这个极;佛教徒们肯定也会把“极乐世界”作为这个极。这么多极只能是一种人文的格局,是一种相互间的人文理念,自然不会是本质了,因为本质是唯一的,有这种唯一性才会有绝对性可言。 

而笔者则以为:老子的“道”才是这个极的本质,关于这一点笔者在“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一文中有过系统的阐述,在这里就不再多絮言了。 

也正因为——因为:世有善必有恶,相对而言;世有“至善”,绝对而言(在儒家自个儿的领域里,我们是可以这么去理解)。所以,为人需“明德”止于至善,为国需“亲民”止于至善,方向一致。这就是儒家的信仰。而这也正是笔者认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社会的中流砥柱之根本所在,这种止于至善在人文观念上,笔者也是会将其奉为自己的信仰或准则。 

到底什么是“至善”的社会?有没有“善”的绝对标准呢?——有网友说“我们看社会风俗,不是人人尽为之、习以为常,而是看是不是和谐了、圆满了。这就是‘善’的绝对标准。”而且“制度、习俗未必见得能‘至善’”,若举例说明的话,就可看到——为什么会有“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会有“孔子描写了一个大同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举贤任能,修信讲睦。’”以及“马克思也描绘一个‘至善’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样‘至善’的标准被订的很明确”。这样一来,即使“善”的标准是被强行地绝对化了,可所举例的那些“善”与“至善”则相互间都成了相对的了,而这里的诸多“善”与“至善”,很明显就不是人的本性了,而是一种社会性了;而且这些“善”与“至善”的设想,都是相对于现实社会和现实社会中对人们的道德性的某种期望或追求罢了,那么我们看到的仍然只不过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理想或目标。  






----
情深似波澜
爱意亦涛涛
敬神须谢意
礼佛尝宏愿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