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7699819(沉默如故)
整理人: hohoto(2004-01-19 18:28:59), 站内信件
|
小昭寺
位于八角街北约500米处,座西朝东,由庭院、神殿、门楼、释迦牟尼像、屋面金顶和内外转经回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寺内供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赤金像及众多的佛偈和唐卡等,于1962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昭寺创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据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赤金像,行至现在小昭寺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像放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
小昭寺亦称上密院,是研读佛经颇有成绩的喇嘛进一步深造的地方。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公园"。位于拉萨西郊,以前一直是达赖喇嘛的夏宫,现在则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园。
罗布林卡一带原为灌木林,是拉萨河故道经过的地方。这里河道曲回,水泥流平缓,夏日汀草岸柳倒映其中,风景十分秀丽。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在哲蚌寺学经期间,时常到此搭帐消夏。七世达赖参政后,当时的驻藏大臣秉清庭旨意,在这里为他修建了乌尧颇章(帐篷宫),这是罗布林卡的前身。七世达赖晚年时又在附近修建了格桑颇章,并起名"罗布林卡",后经清帝世宗批准,七世达赖每年夏季在格桑颇章处理政务。从此,罗布林卡逐渐由疗养地演变为处理政教事务的夏宫。以后的历达赖均在每年的藏历三月十八日从布达拉宫移居罗布林卡,至藏历九、十月之交返回布达拉宫。亲政之前的达赖则常年在此习经学法。
罗布林卡的建造过程,从七世达赖兴建乌尧颇章为始,十四世达赖修建达旦米文颇章为止,历时二百余年。在此期间,大规模的兴建活动有两次,一次在八世达赖期间,另一次是在十三世达赖期间。八世达赖时期扩建了辩经台、观戏楼、湖心宫、龙王宫、阅经室等,明显有了园林建筑的特点。十三世达赖对罗布林卡的扩建活动,主要是辟建金色林卡,在园林西部修建金色颇章和格桑德吉等建筑。罗布林卡的重要景点有:[新宫壁画] 新宫为两层楼建筑,室内壁画详细介绍了西藏的历史。典型壁画有猕猴变人的传说、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的生平传记、五世和十三世达赖访问北京等,共计301幅。
[格桑颇章(七世达赖宫殿)] 这座三层楼房为典型藏式建筑,一楼的房间用于宗教仪式和接待客人,二、三楼上有达赖卧室及小经房,墙上画满壁画。
[金色颇章(十三世达赖宫殿)] 建于1922年,是一位名叫金色坎布的富人专为十三世达赖修建的,现仍称"金色宫殿"。
[格桑德吉]是一座小弄建筑物,内有释迦牟尼、观音等画像和雕塑。
[湖心宫] 是罗布林卡最美丽的地方,主要建筑物包括湖心宫和龙王宫。湖心宫位于一人工湖畔,达赖喇嘛常此会见和宴请僧俗官员。
哲蚌寺
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有僧侣一万余人。该寺位于拉萨西郊培邬孜山南坡,占地20多万平方米。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
哲蚌寺由宗喀巴的弟子绛央却杰·扎西贝丹建于公元1416年.宗喀收曾亲往亲持了开光仪式。初建的哲蚌寺规模很少,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殿堂和七个僧人。17世纪上半叶,五世达赖扩建了该寺,逐渐发展成七个扎仓。哲蚌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四大扎仓、甘丹颇章及50全康村。
[措钦大殿]位于哲蚌寺的中心占地4500多平方米,经堂内有190多根柱子,可容纳七千到一万名喇嘛,是全寺僧人集中诵经和举行仪式的场所。沿廊前石阶而下是宽敞的辩经场,各扎仓的喇嘛要在此立宗答辩,获胜后方能参加传昭大法会的格西资格考试。供奉的主佛是大白伞盖佛母像和无量胜佛9岁身量像。后殿正中供有一尊二层楼高的鎏金"弥旺强巴佛;左边配殿是三世佛殿,供有过去佛燃灯、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强巴三尊佛像;右边配殿内供有各种佛经。佛殿回廊的出口处有一方清朝同治皇帝的御笔匾额上书"输成向化"。大殿西侧的"龙崩康"是灵塔殿,其中三座银塔格外引人注目,中间一座即二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左右两塔为哲蚌寺的祖师塔。大殿三楼的祖师殿有藏经阁和强巴通真佛殿,供奉着强巴8岁铜像,铜像上的法螺据传是释迦牟尼的遗物,为镇寺法宝。四楼主殿供有释迦牟尼说法像,两旁还有13座银塔。侧殿为罗汉堂,内供佛教历代祖师和罗汉等神像,并供有哲蚌主要大活佛的报身像。
[四大扎仓] 哲蚌寺扩建时有七个扎仓,后来逐步合并为四大扎仓,分别为果芒、洛色林、德央和阿巴扎仓。其中洛色林扎仓的规模最大,主经堂由108根圆柱组成,面积11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0名僧人同时诵经。后殿为强巴拉康,主供强巴佛。果芒扎仓主经堂由102根木柱组成,面积1000多平方米,内设吉巴拉康、敏主拉康及卓玛拉康,并列于大经堂最后面。德央扎仓主经堂由56根圆木柱组成成,面积500多平方米,主佛为维色强巴佛,意为破除一切穷困的强巴佛,是僧俗信众对未来美好幸福的向往和寄托。阿巴扎仓为密宗学院,大殿由48根大柱组成,面积480平方米,殿中供奉的是9头34臂的胜魔饰畏金刚像,是黄教密宗三大本尊之一。传说该佛是大法王宗喀巴亲手塑建的。怖畏金刚右侧的宗喀巴像,据说也是宗喀巴亲自塑制的,其塑像的鼻梁端直挺拔,与其它寺院供奉的宗喀巴像有明显不同。
[甘丹颇章] 该殿是达赖喇嘛在哲蚌寺的寝宫。在重建布达拉宫以前五世达赖喇嘛一直住在这里,并在那一时期执掌了西藏的政教大权,甘丹颇章也就成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同义语,史学界故称其为"甘丹颇章政权"。甘丹颇章生活费哲蚌寺第十任堪布、即二世达赖喇嘛郭嘉措于公元1530年时兴建,宫室共7层,分前、中、后三幢建筑。前院系地下室的各类仓库。二层院落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四则皆为僧舍游廊。达赖喇嘛生活起居主要在7楼,设有经
堂、卧室、讲经堂、客厅等。7楼还有两个殿,卓玛殿和护法神殿。殿内供奉有一个少女干尸,据说她原是旦巴林一个农民的女儿,后被寺庙以妖女为由处死,并将尸体风干后塑为吉祥天女神像。
色拉寺
位于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下。关于寺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该寺在奠基兴建时下了一场较猛的冰雹,冰雹藏语发音为"色拉",故该寺建成后取名为"色拉寺",意为"冰雹寺";一说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故取名"色拉寺",野蔷薇藏语发音也为"色拉"。寺院全称为"色拉大乘寺"。
色拉寺是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黄教寺院,是藏传佛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也是拉萨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寺院。该寺是1419年由喀巴的弟子绛钦却杰·释迦益西在柳乌宗贵族朗卡桑布的资助下修建的。18世纪初,固始汗对色拉寺进行扩建,使它成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原定僧侣为5500人,实际达到9000多人。色拉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麦巴扎仓、结巴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
[措钦大殿]于1709年由固始汗后裔拉藏汗赞助修建。大殿共有180根木柱,面积1092平方米,可容纳5000僧人同时诵经。共4层,正殿内主供一尊高度超过二层楼的强巴佛和释迦益西的塑像。殿内还有乃堆、甲央、宗喀、土其拉康。
[扎仓(学院)] 是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色拉寺亦有三个重要的扎仓,即阿巴扎仓(密宗学院)、结巴扎仓(显宗学院)和麦巴扎仓(医学院)。
色拉寺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色拉崩钦",意为色拉寺独有的金刚杵加持节。据传在公元15世纪末,由印度传来一个金刚杵,人称飞来杵,后由结巴扎实仓堪布于藏历12月27日迎人丹增护法神殿中供奉。过去,按习惯每到12月27日清晨,结巴扎仓的"执法者"骑上快马将金刚杵送往布达拉宫呈给达喇嘛,达赖喇嘛对金刚杵加持后,再快马送回色拉寺。这时,结巴扎仓堪布升座,手持金刚杵给全寺僧 众及前来朝拜的信众击头加持,以表佛、菩萨及护法神的护佑。每年这天来色拉寺等告待击头加持的信徒数以万计。
色拉寺内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工艺品,如释迦益西从北京返藏时事回的皇帝御赐的佛经、佛像、法器、僧衣、绮帛、金银器等。其中释迦益西的彩色缂丝像,长109厘米,宽67厘米,虽经500多年,但色彩仍很鲜艳。藏在措钦大殿的200余函《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全是用金汁抄写的,十分珍贵。据统计色拉寺有上万个西藏本土制作的金铜佛像,还有许多从印度带来的黄铜佛像。这些佛像是极具艺术价值的工艺品,体现了灿烂的西藏宗教艺术。
甘丹寺
是黄教六大寺之首寺,位于拉萨东面达孜县境内,距布达拉宫47.4公里。旺波尔山位于拉萨河畔南岸,山形南北走向,稍微向东。甘丹寺就建造在旺波尔峦的山坳里,海拔3800米。在黄教的六大寺院中,甘丹寺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可能说它是藏传佛教六大寺的祖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亲自筹建该寺并担任了第一任赤巴,最终圆寂于此。
甘丹寺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进行规模盛大的供奉活动,以扩大黄教影响。法会之后,宗喀巴和他的门徒在帕竹政权的支持下于旺波尔山兴建甘丹寺。
甘丹寺经历了95代赤巴的经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鼎盛时期甘丹寺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75万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宗喀巴寝殿、羊八犍经院、宗喀巴灵塔祀殿、绛孜扎仓以及夏孜扎仓、23个康村、20个密村。甘丹寺是建立在山顶上的神奇之寺,寺院全称"甘丹朗杰林",直译为喜足尊胜洲,也可译极乐寺。寺名"甘丹"是"受乐知足"之意。甘丹寺的建立,标志着宗喀巴及其追随者以独立于其它教派的姿态出现在西藏佛教界。
[措钦大殿] 是甘丹寺最大的经堂,宽43.8米,深44.7米,有大柱108根,可容纳3300名僧人同时诵经。殿内主供的是未来佛强巴佛,后增供宗喀巴等鎏金铜佛。大殿中有一根很奇怪的大柱,它离开地面有一掌厚的距离。相传在修建甘丹寺时,为了使大殿更加牢固,宗喀巴大师决定在大殿中央立一根大柱撑住殿顶,可是找遍拉萨地区也找不到那么高大的树木后来,在西藏东部的原始森林里找到了大树。在返程途中住宿时,大树却不见了,回头找时,发现它又立在原处。他再次把树砍倒并日夜不停的催运,终于运到了甘丹寺。打磨好后竖在大殿中央,但是大柱不肯支撑而离地一掌。从此,到甘丹寺的人都要摸一摸柱底,以祈祝寿吉祥。
[宗喀巴寝殿]藏语称"赤妥康",是宗喀巴和历任甘丹赤巴起居、修习密法之所,始建于1409年,殿内主供文殊菩萨和尊胜母、大白伞佛母等。由于殿内保存有宗喀巴及历任甘丹赤巴用过的衣物,因又名"存衣殿"
[羊八犍经院]高4层,面积800平方米,于1409年兴工建造。殿内后墙有巨石一块,相传是印度羊八犍地方飞来,故得名。
[宗喀巴灵塔殿]藏语之为"司东康"。该殿是羊八犍经院的最高层,公元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赤妥康圆寂,遗骸保存于银塔之中,后由固始汗之孙洛桑旦增以青海地区所属的一年税收换成黄金,全部包裹于灵塔塔身,并饰以各种名贵珠宝,使其成为一座极其富丽的金塔。
寺中除了上述重要建筑之外,还有大量的僧房和康村,僧房围绕扎仓布置。扎仓是寺院下面的经学院,甘丹寺有两大扎仓,即夏孜扎仓和绛孜扎仓,位于旺波尔山的西梁。绛孜扎仓系宗喀巴亲传弟子霍尔顿·朗嘎白瓦兴建。扎仓下面为康村,甘丹寺法定僧人3300人,实际人数一度达5000余人。喇嘛们按地区分别组织在各个康村和密村中。寺内有23个康村和20个密村。康村的建筑一般由小经堂、僧居、厨房、仓库组成。此外甘丹寺中还设有九个辩经场,以适应春、夏、秋、冬四季法会和平时辩经需要。
甘丹寺内拥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以清乾隆皇帝所赐盔甲和明永乐皇帝所赐锦锻乡塘最为著名。盔嵌金银珍宝,系乾隆皇帝于公元
1757年作为对黄教始祖宗喀巴的供奉赐给西藏的,头盔上面还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作了说明,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品。锦锻绣塘是明朝永乐皇帝赠赐给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的,共有释迦牟尼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精制的锦锻24幅,大慈法王返藏后立即转奉给上师宗喀巴。这些绣像,每年元月要展示3周,称"甘丹绣塘节"。甘丹寺不但汇萃了大量建筑与艺术珍品,在历史上它还占有相当重要的政治及宗教地位。1961年,甘丹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布寺
位于堆龙德庆县境内,距拉萨约七十公里。楚布寺是噶玛噶举派的主寺。活佛的转世习俗就是从楚布寺开始的,后来被西藏的其它教派推而广之。
楚布寺于1187年由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修建,初建时寺庙规模不大。二世噶玛巴继位后从元朝政府得到一笔拨款进行了扩建,形成较大规模,但在1410年毁于地震。1414年,明成祖又拨下一笔专款,在五世噶玛巴主持下又得以重建。
噶玛噶举派也被称作黑帽派,因1256年蒙古汗哥赐予二世噶玛巴一顶金缘黑帽而得名。从此以后,逐渐形成以楚布寺为中心的黑帽转世传承系统。1259年忽必烈继位,忽必烈是萨迦派八思巴的信徒,故大力推崇萨迦派。因噶玛巴不愿为忽必烈做事而被囚禁。噶玛巴被释放后回到楚布寺,他的晚年全力投入楚布寺的整修和扩建工作,死于1283年。逝世前,他在楚布寺开创了活佛转世的宗教习俗。
现已传承至第十七世噶玛巴。朝圣者和游客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得到十七世小活佛噶玛巴的摸顶--这一仪式每个月才可以举行一次。据说,被摸顶者一生可以免于灾祸。
药王山摩崖造像
药王山西侧的摩崖石刻是拉萨有名的一处室外景观,山体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数千个大小佛像,因此,人们也称其为"千佛崖"。相传,这里最早的石刻佛像是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作品,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记》记载:一日松赞干布来到红山,见到六字幼影从从山中自然显现,他当即沐浴净身,默默祈祷。随后,又于六字真言放出的光芒中看到观世音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佛像,于是他请人依照自然所现,在岩石上雕刻出佛和菩萨的像以及六字真言。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岩石上雕刻着佛像和各种菩萨造像,时至今日,每日还有人叮叮咚咚地凿着石头。
千佛崖前央有无数玛尼堆,这是朝拜者们留下的石头堆。药王地处拉萨的大转经路上,每日来这里朝拜者众多,玛尼堆也特别高大。藏历4月萨嘎达瓦节时,转经路上整日人潮滚滚,千佛崖前也是人山人海。
止贡寺
墨竹贡卡县东北的止贡区是元代西藏最大的万户之一。1179年,仁钦贝在此创立了止噶举教派,并修建了止贡寺。寺背侧山上有座著名的天葬台,称为止贡坛城。据说世上最著名的天葬台只有两个,一个是止贡寺天葬台,另一个是印度的斯哇采天葬台。经过止贡寺活佛灌顶的人,死后灵魂可以出窍,进入三善趣境界,而不会下地狱。因而,许多人不远千里来送死者来此天葬。13世纪晚期,止贡寺与萨迦寺发生纠葛,萨迦寺纠集武力焚毁了止贡寺。止贡派势力一度大减,后来又逐渐恢复元气,直到17世纪前叶,止贡派仍然是黄教一大劲敌。
热振寺
热振寺系噶当派教戒的首寺亦称创始寺。此派渊源于阿底峡,创立于其弟子仲顿巴。公元
1057年,仲顿巴创建热振寺后,继承了阿底峡全部显密教法,并以此寺为根基,逐渐形成了噶当派。公元十一、十二世纪,因为此派重视善恶报应、因果轮回和超脱生死的说教,所以僧众和寺庙发展很快,遍布全西藏。公元十五世纪初,宗喀巴根据噶当派的教义加上他自己对显密经论的造诣,创立了格鲁派。因此可以说噶当派是格鲁派的前身,格鲁派是噶当派的进一步发展。格鲁派创立之后,热振寺改宗为格鲁派。
热振寺建于林周县普多曲境内,寺庙总占地面积约25亩。主殿坐北向南,是二层建筑,占地面积约一亩。主殿第一层为大经堂,是进行各种佛事活动的场所。大经堂四周为若干小经堂,内藏有佛像、经书等物品。经堂内的墙壁有两层,内墙壁用《甘珠尔》和《丹珠尔》等经书砌起,外墙用石头砌成。第二层有若干间寝室专供达赖、摄政等高级官员巡游路过时居住。还有供佛像的小经堂、放物品的仓库等。主殿西面是热拉章,内有热振活华的寝室、举行各种仪式的大经堂、小经堂等等。热振寺位于山腰,附近古柏满坡,溪水潺潺。
夏鲁寺
位于日喀则市东南约20公里处,属加措区夏鲁乡,海拔4000米。在环绕寺庙的村庄入口附近,十多棵枝干异常粗壮、形态怪诞的柳树向来人提示着这是一块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土地。夏鲁藏语意为"新生嫩叶"。夏鲁寺始建于宋代,由喇嘛吉尊西绕琼乃创建并在此传播佛经,从此寺庙的香火便开始兴旺起来。十四世纪夏鲁寺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一座寺庙,在该寺发展的鼎盛时期,寺中可容纳2800名僧人,并曾以夏鲁寺为中心,形成夏鲁教派,但并未对藏传佛教产生过大的影响。据说夏鲁寺还曾以传播"神行法"而闻名,修得此法能长时间行走如飞,不需休息。
布顿·仁钦珠曾任夏鲁寺的大喇嘛,该寺就在他的主持下于1333年进行大规模重建与扩建的。有许多从内地来的汉族工匠参加了这一工程,因此整个建筑为藏式殿堂、汉式殿顶,这使夏鲁寺明显地有别于其它喇嘛寺。寺内主要建筑为夏鲁拉康(大殿)和卡瓦、、康清、热巴、安宗四个拉仓(经院)。拉康内供有木制及泥塑佛像,一层是藏式内院大经堂,二层为四座汉式殿堂,分别为前殿、正殿和左右配殿,皆为重檐歇山绿色琉璃顶。这是目前西唯一的一座保留元代汉代风格的汉藏结构寺庙,其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绿色琉璃瓦覆盖的汉式结构屋顶。这种元代风格的建筑在目前中国其它地区也是极少见的。
夏鲁寺内藏有丰富精美的壁画、石板雕刻画和八思巴的文告等文献多件。壁画主要集中在大殿周围的回廓两壁上,内容以佛经为主,采取分格形式,每个大方格子内绘有不同的场面,在大方格下面的长方格内是用古藏文写的图画内容。壁画中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古朴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这些壁画既吸取了印度、尼泊尔传统壁画的笔法,又有宋代、元代与孰煌壁画的风格。
夏鲁寺的一些浅雕石板画也相当精彩,内容有佛像、飞天等。在各个殿堂主供像周围,经常可以发现一些被信徒们奉献的纸币所覆盖的极精精美的小菩萨、活佛、法师等塑像,虽然无法了解它们的年代与作者,但其表现出的魅力是使人难以忘怀的。
此外寺内还藏有四宝:一是由小木板镶嵌而成的拼经板,约二尺见方,共有一百零八块。 来此朝佛的人皆以能得到一张拼经板的拓片为幸。第二件宝物是大殿内的一个铜坛,坛内装圣水,平日用红布封口并加封条,每十二年开封换水一次,若得一杯圣水,即可洗净一百零八种污垢。第三宝是大殿门口放的一块盆状巨石,据说曾是建寺喇嘛的洗脸盆,并传说此盆在雨天接满雨水后,雨水无法倒出来。第四件宝贝是一块刻有六字真言和四个小塔的石板,传说是在建寺破土时发现的,因此成了本寺的根基。这四件宝物是夏鲁寺的镇寺之宝,世代相传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