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tgboy(小鱼儿)
整理人: kn_vb(2004-01-18 00:36:50), 站内信件
|
边缘与传统
来源:南方周末
文化人类学中的传播论学派认为文化的成长、变化和发展都源于一个中心,并由这个中心向外传播。这样一来,处于文化圈边缘的地区可能因为地域距离的关系,和中心的文化状态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处于边缘地带的,反而保留着较多的传统。用这个理论来看待潮州的民俗最恰当不过了。
潮州远离中原,历来被认为是蛮荒之地,说好听一点,充其量也就是什么“天南形胜”。但正是这样,这里才得以维持一些古代的风俗;甚至可以找到秦汉的痕迹。比如汉朝时称儿媳为“新妇”,潮州人至今仍保持着这样的叫法。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功夫茶:《诗经》中已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风盛行,到唐朝为高潮;史书记载当时已有“茶会”、“茶宴”。著名的陆羽《茶经》就是当时喝茶的理论结晶。潮州的功夫茶就是从唐时遗留下来的风俗,并得到了发展。成年礼:古人对成年礼十分注重,《论语》有“二十而冠”的说法,潮州的成年礼是“出花园”。15岁的孩子,无论男女,都会在乞巧节举办“出花园”仪式,意味着长大成人,走出花园,步入社会。游神赛会:神明通常都是供奉在庙堂里的,游神是远古初民的祈祷仪式,潮州也将其保留下来。每逢正二月间,不同乡里的神明都会被抬出寺庙,在村里巡游。
游神的日子通常都是一村最重要的节日,村民借以聚在一起,形成公共领域的最初形态。筅尘:是潮汕人于农历12月24日之后至除夕前为迎接新年而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人们用榕树枝叶、嫩竹枝叶和红花、菝草扎成掸子,扫去屋角房梁的尘网垃圾。其用意不仅在于清洁,还在于驱除疫气瘟物。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以祈新岁之安。”可以由来甚久。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夷坚志》和《山志》中关于当时岭南一带民俗的记载,几乎都能在刻下的潮州找到鲜活的例证,遗憾的是,随着经济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展,潮州乃至潮汕地区越来越被卷入现代化的进程,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和其他边远地区一样,这里鲜明的地方特色日渐消弭。譬如,笔者的大哥、二哥的“出花园”仪式还隆重其事,远亲近邻均来祝贺;现在最大的侄女行将及笄,喜庆的气氛却淡了许多。
至于游神赛会,前几年被当成是封建迷信,遭到政府禁止,当地人民似乎也日渐丧失对此一传统民俗活动的认同。只有功夫茶,因为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被保留了下来。然而也变了味,茶具、饮茶程序都简化了很多。
也许民俗的存留只是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的事罢,平民百姓关心的终究是日常生活的改善,并且这种改善本身也改善了民俗。
----
青衫落拓载酒行 一叶扁舟轻 长啸当歌 低吟如醉 书剑自飘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