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关于梅尔维尔的两部影片[ZT]

主题:关于梅尔维尔的两部影片[ZT]
发信人: marco_0708(Marco在路上)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2-05 09:26:20), 站内信件
作者: 爱吃话梅糖的超人   转自西祠胡同  后窗看电影


关于梅尔维尔的两部影片


关于题目的由来


对于法国电影,我是不大熟悉的。其实,看的片子不少,能记下来的却只有新浪潮那批导演的几部片子。原因有二,其一,对于法国的文化/风土人情知之甚少,结果对于情节或是人物的嘻怒哀乐或多或少不明其意;其次,法国影片中经常以人物的无法沟通为结局,这是我不大喜欢的,特别是谢罗/帕拉辛这样的导演。所以我原本是对法国电影不感兴趣的。唯一的记忆还是那年卡拉克斯来学院的访问。那个人很怪,矮矮的,精神有些萎迷,背有点陀,又很瘦。当时,我坐在标放的第三排,离舞台很近,看得也特别清楚,所以以至于我一至推测他肯定吸过毒。不过,片子却让人很吃惊,《坏血》/《新桥恋人》还有几部都看了,很好,和印象中沉闷的法国片子不同,大概也和我喜欢朱丽叶.比诺什有点关系。后来,才得知比诺什是卡拉克斯的妻子,还有了两个孩子。这是让我很吃惊的,所以对卡拉克斯就记得更清楚了。这可能是我对法国电影的最初印象了。


去年的时候开了国别电影课,其中有一部分是张献民老师的法国电影,于是在学期的期末也就有了这个关于法国电影的文章题目。我原本是很想写些关于法国电影市场的文章,看了很多资料,觉得太资讯,难免背上抄习的罪名,也就放弃了。后来打算从法国文化上入手,看了些有关法国政治/文化的书,才知道68年的“五月风暴”对法国文化的影响之大。所以,打算写一篇关于六八之后法国电影创作方向的文章。这是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思想/文化/政治的问题。但是,我知道的只有戈达儿的“维尔托夫小组”和路易.马勒的《五月的傻瓜》,这些不足以为六八以后的法国电影描绘出一条脉落。


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吴宇森的小传,上面提到法国导演梅尔维尔是他一生的偶像,这才知道了梅尔维尔这个名字。他是在六八以后到达事业的顶峰的,我想写他,其一是他够简单,不象戈达尔那样具有倾向性;其二,我喜欢他的风格,冷峻而不沉闷。回到家,翻出碟,竟有两张梅尔维尔的,一是《Le samoural》(《独行杀手》),二是《Le Cercle Rouge》(《死性不改》),后来才知道这两部都是梅尔维尔的集大成之作。


于是,我决定写他。


 


关于梅尔维尔


梅尔维尔,1917年10月20日生于巴黎,原名Grunbach(这是从资料上看来的,由于不会法文,所以没有音译)。这个人从小喜爱阅读美国小说。“梅尔维尔”这个名字,就是他后来因为景仰《白鲸记》(Moby Dick)的作者: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而改名的,由此可见其醉心于美国文化的程度。梅而维尔年轻时从事过多种职业,二战时从军,曾在英国作战,直到1945年10月才从军队退役。梅尔维尔是法国是首开电影独立制作之人,退役后的当年十一月就创立独立制片公司,从1946年起开始执导短片。47年时,以六百万法郎最低的制作费用,改编投拍著名小说《海的沉默》,自任导演。当时他这种忽视法国影坛传统的制片方式备受瞩目,特别受到诗人谷克多的赏识,因而提供1700万法郎,请梅尔维尔指导自己的小说《可怕的孩子们》。结果大为轰动,因此被誉为战后法国影坛最有才华的新人。两部影片的成功,使得他的低成本/独立制作,摆脱了法国旧传统的束缚。坚持独立自由的制片方式成了60年代前后出现的特吕弗等青年导演竞相学习的目标。从电影史学的角度来讲,梅尔维尔的编、导、剪接一体化的作者论的独立制片方式,开启了法国新浪潮运动的电影观念。


梅尔维尔一生共执导了13部影片,真正使他确立自己风格的影片是警匪片。主要作品有《告密者》和《第二口气》等影片,70年前后梅尔维尔达到创作的顶峰,《独行杀手》、《死性不改》、《大黎明》更是集大成者,显示了他警匪片中独树一帜的大师风貌。在这些代表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到美国电影和日本电影(或文化)的影响。他影片的主题和情节结构更多是从美国警匪和黑社会电影中吸取营养;而片中人物外部造型和内心的性格,却大有日本武士电影的风貌。


 


关于梅尔维尔的两部电影


《独行杀手》(Le Samourai) 与《死性不改》(Le cercle rouge)分别拍摄于1967年和1970年,正逢于六八年“五月风暴”的前后。


在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历史上,六八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代。1968年的法国社会迷漫着一股不安的气氛,从这年的2月份起学生骚乱不断发生,最终酿成被称之为“社会性地震”和“历史性震动”的“五月风暴”。学生青年强烈要求享有参与和发表政治言论的权利,反对“美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外国占领”,反对“国家机器和官僚压迫”。这一代的青年不仅敢作敢为,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而且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民族前途也深度关心,把“自由”视为座右铭,拒绝羞答答而又无效的改良主义。他们等待革命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甚至宣称:“我们准备推翻现在的制度,我们并不瞒着制度。”应该说,“68学潮”的深远影响,使它在客观上产生了两种结果:其一是青少年群体比他们的父母接受了更多的自由化教育;与此同时,社会各阶层开始出现怀疑各种意识形态、怀疑政治划分、甚至开始怀疑选举的政治取向。


虽然我现在还不清楚梅尔维尔在68年前后的政治取向,但从《独行杀手》(Le Samourai) 与《死性不改》(Le cercle rouge)这两部分别拍摄于67年与70年的影片来看,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作者在六八年前后的一些蛛丝马迹。


梅尔维尔不像戈达尔那样的激烈和具有倾向性。1968年,戈达尔在历经十年左右的多产且颇具影响力的电影创作之后,突然“消失不见”了。有关他“消失”的故事,以及随后他所从事的种种影片制作活动,让我们得以同时了解他在68年以前以及68年之后所拍摄的影片。由此看来,戈达尔以他的“消失”来直接暴露他所强烈质疑的传统电影生产(制作)、分配(发行)系统的弊病与问题,他的“消失”,是拒绝再以过去的手法、以体制内传统的方式去制作影片,拒绝传统的电影生产和分配系统。他以“吉加.维尔托夫小组”提出口号:“问题不在于拍政治电影,而是在于如何政治化地拍电影”,点明了戈达尔在六八年以后的电影观念。


反观梅尔维尔,却依然我行我素,在他自己的体制内制作影片。《独行杀手》(Le Samourai) 与《死性不改》(Le cercle rouge)这两部分别摄制于“六八”前后的影片,看不到他的外在形式上的变化,依然是犯罪的主题,依然是惩恶的命运,只是在六八年以后,梅尔维尔创造了更多的哭泣。


摄制于68年前夕的《独行杀手》(Le Samourai)讲述了职业杀手杰夫在奉命射杀夜总会老板时,不慎被演奏钢琴的女琴师看到,后来警方令证人们指认嫌犯时,女琴师反而没指认他。在这部影片里继承了梅尔维尔一贯的情节模式:影片中主角(匪徒)的命运难逃一死。但是,我们无法说影片中存在着一种价值观。因为杰夫的死只是一种宿命的安排而并没有道德价值的判断。当杰夫在影片结尾被警察射杀的时候,所有人,无论是银幕之上的女琴师,还是银幕之下的观众都在为杰夫的死而喝采。这个喝采不是道德上的,不是死亡本身的。这个喝采来源于杰夫自身的行动,这个行动贯穿于影片的前前后后。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将镜头的焦点由凶杀的事件转向了警方指认嫌犯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了杰夫最大的展示才华的舞台,他将一切安排的天一无缝,使得警方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个过程是面对国家机器/强权政治的反应,杰夫做得很好,很出色,他为自己的“自由”而战,并且胜利了。最精妙的一笔在于女琴师的指认,她撒了谎,可是正是这个谎言,我们看到了对于事件旁观者的态度,他们(起码是法国人)对于杰夫是认同的,这个认同来源民众与对“自由”的渴求与对强权政治的抵抗。影片的后半部分在于杰夫的死。这个死亡的动作是由信仰而导至的。


当杰夫接受任务的时候,同时他也向强权政治发出了挑战。他知道此行的结局,可是,他还是回到了酒吧。结果,他死了,被击毙了。可是,警方并没有胜利,因为杰夫的行动,为了信仰的行动,赢得了所有人的喝采。没有人为他的死而悲伤,因为他是为信仰而死的。


影片之后的一年,1968年,“五月风暴”……


70年,“六八”学运后的一年,梅尔维尔拍摄了《死性不改》(Le cercle rouge)。影片叙述了刚刚出狱的科里和逃犯及一个被革职警察联合去抢一家保全系统严密的珠宝店的故事,他们在顺利得手后,于销赃时,因为一位朋友(夜总会老板)的背叛而纷纷中弹身亡。这个结局同样是悲剧色彩的,而这个悲剧没有人为他而喝采,看到的只有悲壮,听到的只有哭泣。刚刚出狱的科里,与《独行杀手》(Le Samourai)里的杰夫同样是一个为信仰而战的人,只是他们的死亡同样没有道德的价值判断,有的只是不同的情绪。杰夫的死是喝采;科里的死则是背叛与悲壮。科里是被朋友出卖的,这是他到死也不知道的。从叙事模式上来讲,《死性不改》的叙述方式较为常规,以科里的犯罪与警察调查同时展开。从形式上限制了科里命运的宿命式的结局。他终究是要死掉的,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壮的。法国人不会喝采,其他国家的人也不会喝采。当作者以更多的笔墨来描述警察的调查时,国家暴力机关力量的强大和它的强权政治性就暴露了出来。所以对于科里的死,法国人在经历了“六八”学运以后,有的只是用哭泣来祷慰“自由”信仰者的在天之灵。


我看到的只是现象,看到的只是一个电影工作者在经历一场政治风波以后,在同样题材上的两种态度。 罗素曾言: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个世界:它的好事实,它的坏事实,它的美丽和它的丑恶;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地看待它,而不要害怕它。


事实胜过雄辩,而不能妄加揣测。


1973年9月2日,梅尔维尔因心脏病去世。


……


                        2004年1月14日于北京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