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cesky_84223(玉蝴蝶)
整理人: caozhengyou(2004-01-16 23:52:47), 站内信件
|
这雨还在下,已经两天了。我回到这个小镇,只在拎着行李包上楼的时候,偶尔瞥了一眼,似乎没有变化。雨困住了我,我原本打算出去,去书店买新书,去见老朋友,这些念头都被耽搁了。于是只好呆在卧室里,挂着漫长的线,等待不可能出现的人,写乏味如常的文字,看现代庸俗依旧的连续剧,还有一遍遍的听歌,伴着轻声的哼唱,这个假期是如此开始,心里面曾涌现的期待,渐渐的席卷成一片荒漠。
我竟然也是贪睡的,无所事事的精神承受不住爱情和友情同时在过去消失的打击,疲乏的如同一个重病的人,雄心壮志都抛之脑后,聊以安慰,也似乎很少离开这个局促的卧室,除了吃饭洗漱方便,亦不想与家人说任何话。吃饭是快速的,低低的眼神没有望过去,过去的结我总是以为时间可以消退一切,但现在看来,人的顽固区别于动物,而是特有的病症。那些顽固的感情都是病症,而我们都是病孩子。只是很多时候不愿意承认罢了。
但我还略有收获。看完了一部天龙八部,还有终极无间。感觉都是不过而而,但也有值得我记住的地方。张纪中拍的垃圾水平是越来越高了,至少比起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武打的效果更进了一步,可在人物刻画方面,我就实在不怎么喜欢林志颖扮演的段誉,似乎少了份灵气,那些纠葛的爱情和民族仇恨相对与香港版的演绎又有些格格不入。我们这些成长与港台影视剧充斥大陆年代的孩子,已经成为一个浅层文化的商品,在时代的流水线上被贴上千篇一律的标签。这不是心不甘情不愿,每个时代沉浮的命运,都清晰的流淌在我们神经的血管里,剔除不掉。
论说无间道,笑谈好象是几张老脸堆积的成功典范。可我还是对无间道一充满浓烈的怀念之情。情节紧凑丰满,主线清晰,时间的展开也是一线贯之,没有该死的终极无间,一会2003,一会2002,纯粹高估了我们能够理解导演良苦用心,绝妙技法的智慧。花瓶陈慧琳20万打造的演技还是一般般,她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压根就不该说出来,一说出来害得我的仔细研究她进步了没有,可她哭的时候的确如有人所说的一样,那两行不是眼泪,而是鼻涕。至于陈道明那个角色完全是多余的,参合进去平白无故又多出一段故事,把主线都打乱。
在这些支离破碎的情节中,我尤其喜欢那个心理医生同时对躺着的刘和梁进行心理辅导的画面。她静静的说话,他们闭着眼睛,白色的单子,我会幻想他们的后面是一片蓝色的大海,温暖的海水,自然的海风,在环绕着。他们把心底想要说出的话都说了出来。他们解脱了。
在所有类似的警匪片中,拯救与被拯救都难免血腥,似乎暴力才可以唤醒珍惜,似乎死亡才是终点。我不喜欢黎明与刘德华同归于尽,这个结局一点也不好。即使他最后被救活,他走到了和梁一样的道路上,吻合情节,可最后字幕的求出无期,又在哪里?我以为良心和道德的谴责,慢慢被时间抚平,那坐在轮椅上的刘面色平静,又如何在无间之中不得而出呢?
我觉得自己思索有时是浪费,有时是擦过的火花,瞬间会湮灭。窗外的雨渐渐小,华灯慢慢的给这个城市笼罩上新的气象,我打了伞出去。总觉得该出去走走。
街道依旧一样,餐厅和咖啡厅里有很多的人,三五闲谈,是这个城市一直繁荣的见证。我走的很快,自行车已经坏了,但不介意走,过了几个红绿灯到了书店,买了安妮的《二三事》,张爱玲的《1943年作品》,廖一梅的《悲观主义的花朵》。喜欢的东西不需要多看,便已经爱在心里。安妮一贯是热爱的,有时感觉好象是自己的圣经,张爱玲的崇拜平复起伏,已成习惯。至于花朵,那是一月推荐的,她向来很少令我失望,也觉得彼此在某个角度的认同是一致的。
睡觉之前看几页书,可以安眠,至于那些大段激烈的阅读,喜欢在冬天暖暖的太阳里沉浸一个午后。我给自己选择的生活,远离人群,孤独被抛离,但世俗的一切我依旧庸俗的热爱。我就如此执著理想却浅淡的独自生活。
这荒漠,我喜欢一人跋涉,死与其中也无关她人的落泪,悲天悯人都是笑话,只有那冬雨还真真切切的令我感觉到一丝活着的寒冷和迹象。
未然 04/01/16 22:3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