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winsqq(AngelBlue)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2-05 09:26:19), 站内信件
|
我有個偏好,每次訪問導演,都會詢問他們為什麼會在瞬間催生了一些念頭,然後歷經怎樣的修訂再拍成電影﹖這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有時跟電影所述說的故事同樣吸引。葉偉民導演就說,一年前他已經希望拍攝一個有關小和尚的溫情故事,但在市場上的定位上,「武術」的題材可以拍,「溫情」的題材卻未達至成熟的時機,加上電影公司又提供了楊千嬅這個卡士,所以整個創作就轉變方向,銳變成現在的──《安娜與武林》。
你最開始是想拍「少林寺的小朋友」,為什麼會有這個興趣﹖
這是我少少的情意結。兩年前,我從電視上突然間看到一班武術隊的小和尚在洛杉磯表演,全部外國人都站立鼓掌,那一刻我卻很心酸。心想︰「他們最小的只有五歲,最大的也不過二十歲,為什麼會在舞台上表演賺錢呢﹖」、「他們對武術的追求是抱著甚麼的態度呢?」我最初的創作可以說是從悲劇開始的(笑),但現在已經發展成很開心、很合家歡的電影。不過縱然如此,對於武林人士對武術的情操及態度,我都用了一些篇幅作描述。
以喜劇包裝,電影仍然有很強烈的訊息嗎﹖
這部戲最主要的訊息是:「很多人都認為武林人士是很『硬淨』的,但他們也是人,所以在擂台下,一樣要面對生活,一樣擁有自己的愛情世界。」
楊千嬅的角色叫安娜,父親是昔日的少林武僧,東渡日本後娶了日藉妻子誕下她,所以她擁有這個很不香港化的名字。為什麼會有這個處理﹖
這是因為第一,以前就有過一部《安娜與國王》,「安娜」、「安娜」……與編劇談的時候,都覺得這個名字很順口。另外,我們亦覺得「安娜」的名字很易記,楊千嬅是這個人物的代表,而「武林」就代表了各種門派的人士,所以觀眾從《安娜與武林》的戲名可以聯想到很多東西──感情世界、動作……我很希望這個由楊千嬅演繹的角色──安娜可以一直延續下去,好似占士邦片一樣!
由於明星的號召力,楊千嬅及梁朝偉的電影我都會看。但看梁朝偉,我是在看梁朝偉演繹某個虛構角色。但看楊千嬅,我是在看一個虛構的,但處處流露出楊千嬅個性特質的角色。你同意嗎﹖
不是太同意。今次是我第一次與楊千嬅合作,她很聰明、很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她做每一個動作都是有原因的,只不過觀眾一看到角色大情大性就會定義楊千嬅本身也是這樣的人,其實是她演繹得很好才會有這個效果。
鄭伊健演戲方面又在經歷那個階段﹖
我認識了鄭伊健差不多十年時間,他越來越成熟,大家亦對他更有期望。不過《古惑仔》實在太深入民心,觀眾未必可以接受到他突然間有一個很大的轉變,演完聶風,再參與一些輕喜劇,他的古惑仔形象還未算完全擺脫了,所以他需要更加多的時間。我有信心將來對於其他類型片,他都可以拿捏得很好。
正面的人會說鄭伊健是用內歛的手法演戲,負面的會說他是under-act (跟over-act剛剛相反),你的意見是怎樣﹖
他是用一種內心世界的手法去演繹一個角色,如果他演得誇張一點,外界又會說成是浮誇,我覺得他現在是很恰如其份的。
《安娜與武林》在2003年最後的黃金聖誕檔期上映,你怎樣預測2004年的電影市道﹖這個大氣候對創作人有甚麼重要影響﹖
市道好,演員制度會強些,演員會引導角色的創作﹔市道差,創作就會變成主導。隨著國內開放市場,外埠市場對香港電影又重拾信心,香港未來的市道會朝著好的方面發展,而外埠市場對動作片亦會維持很大的需求。雖然荷里活有拍攝中國武術片,但跟中國人或香港人拍攝的完全是另一回事。以《安娜與武林》為例,擔任動作指導的董瑋幾歲開始已經習武,他對武術有根深柢固的認識及深厚的修為,而不只是表面上「紮個馬,翻兩個筋斗」就算懂得武術的人。有時重看七十年代的香港武術片,譬如《少林三十六房》,我都覺得很吸引。
---- QQ:85564724
NOW AND THEN
THINK OF YOU AND ME
FOREVER FRIENDS FOREVER WE'LL BE
TIME IS CHANGIN' BUT NOTHING'S TO BE BLAMED
COS OUR HEART FOVEVER SING
爱很简单,一次落错车辗转了两个人的幸运
假如爱有天意,你一步一生埋下情陷三角志的伏线
身边七友,遇见你爱不释手的乱世佳人
即使她比我丑,你仍与她边走边爱
过去你无声地掩饰向左爱向右爱
盲目跟你走在一起,是我想得太远了
你听得到,就让我情逃十面埋伏
今夜还你门匙,写下飞女正传记载这段玻璃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