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山城故事>>★ 百川纳海在雾都 ☆〖西部明珠重庆〗★>>☆[西部城市风采]☆>>天堑变通途——“八小时重庆”大写真(转载)

主题:天堑变通途——“八小时重庆”大写真(转载)
发信人: qianmo(阡陌)
整理人: ydd129(2004-01-08 22:14:31), 站内信件
http://www.xinhua023.com/ 2003年12月29日 15:26  
  
  新华网重庆频道12月29日电  2003年12月26日,是一个永载重庆交通史册的日子,历经5年多的艰苦鏖战,令3100多万重庆人民企盼的“8小时重庆”,终于变成了现实。 

  从空中鸟瞰8.2万平方公里的重庆,山峦起伏,江河纵横。 

  东南部有莽莽武陵山横卧,东北部有巍巍大巴山阻隔。山地和丘陵的总面积 
占了94%,而真正的平地只有2.5%,最北边的城口与最南端的秀山,相距逾822公里! 

  “公路好像鸭肠带,坐车不如走路快。”有人这样描绘直辖之初的重庆交通。 

  有着“据三省之门户,扼四方之咽喉”之称的城口县,地处大巴山的腹地,四面八方崇山峻岭,重庆直辖前,全县3292平方公里内没有一寸水泥公路,被称为秦巴山区的“交通真空地带”。上世纪70年代,县委、县政府下乡办公的交通工具是马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县领导到万州开会,还要绕行无数大山,经万源-达州-开江-梁平,整整坐车3天。 

  没有路,猪儿肥了,山民们直接往悬崖下赶,让屠宰场的人在山下收;没有路,全县不赶集,旺储淡用。据说前几年县上开一个会,一个乡长用绳子牵了六七个村长进县城,因为怕他们找不到路,在城里走丢失了而无法向他们的家里人交代。 

  行路难! 

  年轻直辖市的几任市领导常常为此夜不成寐。 

  直辖后的第一届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交通建设目标是“3年变样,8年变畅”。1997年,是重庆的第一个“交通建设年”。 

  2000年8月,新上任的市委书记贺国强,考察调研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交通建设。在这次调研中,他首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时空概念——“8小时重庆”! 

  使最远的县到达重庆主城区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2-3天,缩短在8个小时之内。重点解决巫山、秀山、巫溪、城口4个县(自治县)的交通“瓶颈”问题。这个宏伟的构想,就是“8小时重庆”的内涵。 

  “8小时重庆”涉及现有公路总里程1534公里,改建后为12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9公里,二级公路879公里,三级公路134公里。计划总投资93.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资60亿元,地方公路投资33.8亿元。市委、市政府给“8小时重庆”定下的时间表是,2003年底前实现。 

  有了宏伟的目标,在随后的几年中,重庆的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更令人欢欣鼓舞的,是本届市委、市政府“打造枢纽重庆”的大气魄。 

  曾当过交通部长的现任市委书记黄镇东,深情地说:“我到重庆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彻底改变重庆的交通面貌打下坚实基础。”市长王鸿举也多次深入一线,解决交通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枢纽重庆”具体是指在2010年前,投资944亿元,把重庆建成综合运输主通道和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从而使重庆的交通建设在原“十五”规划的基础上,整整提速了10年! 

  “枢纽重庆”的主要标志是:公路建设要实现“两个2000公里”目标。即高速公路要形成“二环八射”的主骨架网,总里程达到2000公里(目前建成通车的只有581公里);地方干线公路全面完成“8小时重庆”的基础上,所有的县际之间,都有一条二级以上的公路相连,新增高等级公路2000公里,所有行政乡镇及9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并形成较完善的公路网络。 

  “枢纽重庆”是对“8小时重庆”的细化和升华。“枢纽重庆”将重庆放在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大背景、大使命中,为我们揭示出重庆未来在中国西部不可替代的辐射作用和聚散功能。记者峻峡 
 



----

 揍你怎么啦……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