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ZT]日剧及其人文精神浅论

主题:[ZT]日剧及其人文精神浅论
发信人: marco_0708(无限透明的蓝色)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2-05 09:26:19), 站内信件
 作者:zhujiyue   天涯社区  
  
  演员 
  
  演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明星是票房和收视率的保证。偶像剧的名称已经将机密泄露无疑,偶像剧,偶像嘛。 
  说起偶像剧明星,一般身处音乐、影视、广告等行业。比如木村拓哉、福山雅治、酒井法子都是音乐出身。一般偶像剧明星都是全面出击,影视歌三栖非常普遍,而且发展平衡,各个人气冲天,势不可当。 
  竹野内丰看上去文气十足,留起长发充满艺术气息,而一脸络塞胡子则显得野性十足。木村拓哉相比戏路要窄些,总演些奶油一点的角色。酒井法子还是比较适合演小家碧玉的角色。松隆子和深田恭子的戏路更宽些……总之,日本偶像剧每个偶像都是具有独特气质和魅力的,尽管戏路不同,适应能力相异,但总是能顺利完成演出任务,给人深刻印象。 
  偶像一定要特别漂亮,绝对漂亮是吸引人的关键,漂亮的连男生都要像女生(如龙泽秀明),就是不看剧情,光看演员也是享受啊!不过武田铁矢另说。 
  
  剧集 
  
  一般长度为11集,这样不至于太长,不至于看的太疲惫,本人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合适的长度。当然也有15集左右的,比如《将太寿司》等。 
  
  故事 
  电视台电视剧的策划主阵地,比如日本生产偶像剧的大户富士电视台。其电视剧生产者要直接向电视台的收视率和广告负责,压力巨大。日偶策划者成功了可以升官,而失败了就面临下岗。 
  在市面上可以看见一版13碟的《同一屋檐下2》,其第十三张碟是《同一屋檐下2》的策划内幕,一部电视剧在开拍前要经过反复论证,其认真程度恰恰是产生精品收视率的有力保证。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也。 
  
  编剧 
  
  编剧在日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一部优秀的日剧不仅仅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演员要说话,要行动,这一切有赖编剧的基础。一方面我们为偶像们精彩的表演欢呼,但另一方面千万不要忘记默默耕耘的编剧,是他们将故事讲得那样牵动人心、感人肺腑。 
  野岛伸司是我个人非常偏爱的编剧,他的《101次求婚》、《高校教师》、《同一屋檐下》最为大家所耳熟能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高校教师》,笔者认为是他的颠峰之作。 
  《高校教师》以淡淡笔调写出日本高中学生、教师的极端生活:校园暴力、师生恋、乱伦、青春期的冲动等等。 
  《高校教师》里的主要人物全部是病态或曰变态的,尽管病态,但在观看过程中并不会感觉到什么不舒服,而是深深的为野岛伸司制造的情境所征服。 
  野岛显然是深具社会批判、理想主意、悲观主意的编剧。关注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批判是野岛编剧基础强大的根本。 
  每一部成功的日本偶像剧都与一度创作的编剧关系密切,可以说是编剧主宰了一剧的成功。显然“日本偶像剧”的称呼是对日剧的误解,某些不了解日剧的人也往往以“演员漂亮脸蛋”为口号对日剧肆意攻击。了解了日剧的编剧,似乎“日本偶像剧”换名为“日本社会剧”或“日本问题剧”或“日本电视连续剧”更贴切。 
  
  动画/小道具 
  
   日剧的制作遵循精致和精美的原则。 
   精致和精美体现在创作的每个环节,如《悠长假期》片名出现的动画。 
  《恋爱世纪》中那个水晶苹果,既是剪辑和场面调度的有力道具又不断加深着影片主题。木村冰箱上、街道上以及松隆子家乡山坡上巨大的广告牌都在重复着爱的主题??“LOVE NEVER RUNS SMOOTH”。 
   水晶苹果将戏里戏外巧妙交织,堪称细小处见真功的大智慧,显示了编导的深厚功力,令片子更上层楼。 
  
  配乐及主题歌 
  
   主题歌一般会随电视剧的播映而广泛传播开来。如,《一零一次求婚》的主题曲是恰克与飞鸟演唱的《Say Yes》;2000最受欢迎日剧《魔女的条件》的主题曲《First Love》;《麻辣教师》主题曲由其主演反町隆史演唱的《毒药》;工藤静香演唱的《神啊!》主题曲《In The Sky》等等等等,太多了。总之有偶像剧的地方就有日本最流行的声音和旋律。 
   日偶音乐经过精心打造,演唱者绝对都是当红巨星。日偶中出现了一批配乐大师,如小田和正、日向敏文等等。偶像剧是一个相当大的行业,是电视剧细分的一个巨大市场。 
  
  
  拍摄的景别、运动、角度、构图 
  
   日剧往往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景别,比如超大或特小的景别。在交代环境(巨大的建筑物、开阔的地带)时往往采用大全甚至超大全景,在表达人物内心时却经常运用特写及大特写并配合推镜头或拉镜头,从而快速制造气氛或紧张情绪,等等。 
   日剧在拍摄过程中借助了斯坦尼康和吊臂等设备,只要导演要求的画面,几乎全部可以满足。 先进设备的介入,极大的满足了观众视觉的新鲜感,摄影角度也有更多选择,在摄影机运动上更具创作的自由和美感。 
   以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吻定情》第一集第一场戏为例:从佐藤篮子和2个女生在楼道内奔跑开始至与柏原崇接吻结束一共5个镜头,13秒钟。其中3个镜头为奔跑,两个中景、一个全景,3个不同机位,分别是背后、脚下和侧面,一个摇镜头。就是短短的一个跑动, 导演为了将运动拍摄得更加好看运用了多种摄法和机位。 
   日剧的机位往往稍稍带一点仰拍,这样人物显得更加高大,偶像们的腿也更长了。 
  另外日偶的经典运动为“摇”(这个提法没有什么科学,只是我自己的感觉而已。)尤其是热恋的情侣往往站立相距一段距离,然后摄影机从左摇到右,再从右摇到左,形成呼应,非常好看。 
   记得《爱情白皮书》校园中那棵松树吗?摄影机越过教学楼,越过松树相当富有气势,那感觉就好像多年毕业的学生满怀深情的故地重游般。 
   总之,丰富的场面调度为观众不断提供视觉的新鲜,让人兴致昂然,不知疲倦。 
   
  
  夸张 
  
   日剧的夸张式表演可能出自日本的传统。 
   日本等级制度森严,日本的礼貌与中国之礼貌相比多了形式而少了感情(内容),比如日本人在送行时真的会等你已经离开100米了还在鞠躬,所以国人总是觉得他们夸张,甚至虚伪。但在日偶中中,日本式夸张可是大大的。最多的恐怕是“追逐”、“打架”和“跌倒”。 
  男女、亲人之间发生误会后一般是受到委屈的人拔腿就跑,另一个人拼命追,其中必有一个跌倒,结果或者没追上误会越来越深,或者追上了,误会解除。《同一屋檐下》大哥和弟弟的随时开打非常让人感到惊奇,日本人怎么个个像好斗的公鸡。以上只不过是表象的夸张,其实推进剧情发展的内在夸张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将太寿司》,说来说去就是生肉和米饭捏来捏去,结果人家搞了十几集,还特好看。 
   看过《神啊!》,怎么觉得全日本的未成年少女都像在搞援助交际,这也是夸张吧?不过夸张的好,有警世作用。 
   早在一千多年前日本人就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所以日本人的文化认同保留了大量中国汉唐气象的遗风。 
   尤其是感情的认同,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人种、地理和历史上的亲缘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日本偶像剧,显得比较亲近。 
   而进入上世纪70年代,日本在文化上愈加呈现出文化的强势,具体到偶像领域和视听领域,中国已被日本全线击溃。对于日本而言,对中国青少年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已经大获全盛。其实败这一仗是必然,落后的被先进的征服是必然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我们学习人家赶超人家不就得了吗。 
   学习必然有模仿的阶段,但模仿不等于照搬和抄袭,让我们向《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编剧们莫哀,三鞠躬。落后不要紧,落后不可耻,抄袭太可耻。 
  
  
  一贯的美 
  
   富士山、樱花、北海道的温泉、伊豆的舞女、精美的茶具和和服是本人对日本文化中美的部分的最直接感受。 
  日本文化一方面表现着大和民族一贯温文尔雅、淡淡忧伤、宁静、理智、平和、协调的美,一方面又在暴露着极端的丑恶。 
   日剧的节奏往往给人诗歌或散文般的感受,感情的积累如清泉般慢慢湿润观者的心。 
  那种美,非常纯粹,非常冷静。比之忧伤淡淡、凄美冷艳的川端康成散文;淡粉色的电影《情书》;读起来让人心口会痛的《挪威的森林》…… 
  当人们向前走时总应该回头看看,看看是否落下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日本古风犹存,民族精神保持不灭,为此,才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源动力。 
  
  
  歌颂真善美 
  
   真、善、美是日剧所歌颂的人类共同母题。爱情、友情、亲情是日剧讴歌的主题,这一点显而易见,我不赘言。我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对日剧也是一样的心情。 
  
  奔跑与精神的坚持 
  
   日本人特别坚韧,所以跑动成为了日剧中的重要表现手段。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然而人又何尝不是在生命跑道上好像《疾走罗拉》般狂奔不停呢?《同一屋檐下》柏木大哥对马拉松的坚持就是一例。 
  仔细想来几乎每部日剧中都有跑动的场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人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将太寿司》描写了坚守传统饮食之道的两家寿司店与超级连锁寿司店之间看似先进的生产手段与落后的作坊式经营的角斗,实则已经不复为寿司之间的战斗,而成为捍卫传统、尊严、理想、感情的圣战。 
   物质的极端追求造成人类精神家园日益遭到破坏: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可怜在众人皆浊的社会里日剧以感性的温柔画面向群众传达着万般坚决的理性火焰,不由得不敬佩日剧了。 
  
  
  造梦与现实 
  
   日剧这个东西很有点兴奋剂的味道。看过后,忍不住会生发出很多想法。人的一生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困难可能被克服,只要你努力。如果你竭尽全力都不能克服那困难,日剧教给你如何以平静心态去面对,这更需要勇气。 
   日剧如同所有的影视作品一样造梦,但她最终一定将你拉回现实,由于创作植根于强大的生活泥土之中,观者绝对不会迷失其间,总会根据自己的阅历得到或多或少的人生经验和启发。 
   以中国、韩国、日本3国的经典电视连续剧做对比不难看出:《将爱情进行到底》(中国)一直在竭尽全力制造误会,维系故事的推进,停留在对一大批经典日偶表面情节的抄袭和对中国当下社会生活较低临摹的层次;《星梦奇缘》(韩国)的故事根本脱离一般百姓的生活基础,是现代版的《灰姑娘》,制作再精良也不过是精彩艺术品的翻版或曰赝品;日本偶像剧《神啊!》讲述了一段根本不可能的超越阶级和年龄的爱,深田恭子见到金城武的热切心情比灰姑娘期待王子的心情过犹不及,这样悬虚的故事经过高手的编织肯定可以成立,但该剧绝就绝在加入了艾滋病的一笔,这沉甸甸的一笔将灰姑娘瞬间激起的爱火和飞到天空的梦想拉回痛苦的现实。由此,也就确立了日剧自身特立独行的品格。 
   日剧早已超越韩剧和我国的电视剧,电视剧制作的技巧可以学习,而编剧个人的素养和对人生的体验却是学不来的。编剧不仅仅是拥有技巧的手艺人,而更加应该是胸怀梦想和希望的思考者。 
   我非常喜爱罗素的一句话:“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 
   上述三种激情业已在日剧中被发扬光大。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