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邪了门了,春天不是谈恋爱的季节吗?怎么这么多人在闹分手呢?最夸张的一天,早上刚听一个哥们痛陈情史,眼睁睁看这七尺男儿说到深处忍不住哭起来,令人心酸,中午又接到另一个朋友的电话,上来就嚎啕着“我们分手了!” 性情中人应该都会懂得“劝合不劝散”的道理。到我这个年纪,更是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感情的事,懂得有个人爱你你又碰巧爱他是值得珍惜的事。我不太习惯与人谈“恋爱”,也
不太善于安慰抚恤,每当遇到朋友分手这样的事情,我都会建议说:“再给大家一次机会吧,实在不行了再放开,别留什么遗憾。”
这个观点我也是学来的。其实我也有过不同意见。如果爱已经有了问题,强留着有什么好?不过是延长大家的折磨,放大彼此的痛苦。可是,年纪大了一些之后,看得多了,就发现其实太少感情是完全免疫品种,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如果有点什么不合就分手,只怕会落到个一辈子的孤单。
对爱情的洁癖是不是好习惯?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爱情哲学。只要你愿意,也可以抱着完美主义穷尽一生地去追求,也不能说这是年少不更事的轻狂,毕竟也有运气好的人真的就等到了无刺可挑的“the right one”。
也还是有更多的人,宽容着,谅解着,甚至隐忍着,也不能不尊重他们的选择,甚至不能说他们就不幸福,他们的爱就不是真爱。
我的一个好姐姐,她的丈夫帅气有为,条件真的是好,比貌不惊人的老婆明显地优出很多。婚后多年,男人爱上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女孩是真的很可爱,也真的很用心地在爱这个别人的男人。男的虽然和老婆关系很好,还是敌不过“真爱”的诱惑,斗争了好久终于提出了离婚。老婆没有大哭大闹,痛苦地考虑过后决定放手,只是提出来三个人见一次,一些事情要交代清楚。
见面的时候,正版夫人静静地看着年轻秀气的女孩,没有斥责,也没有诋毁,更没有通常会上演的抓挠哭喊戏,甚至还真心地夸奖了她的气质和举止。这个大气睿智的女人成全着丈夫的选择,没有让那个男人的背叛变得更加的廉价和不堪。她没有问“她比我好在哪里”,只是跟女孩细细地讲述丈夫的习惯和脾气,嘱咐她怎样照顾好他的起居和情绪,细到他右手的指甲要帮他剪,可是左手的,他喜欢自己来。
这个被抛弃的女人又对丈夫说:“要善待这份新感情,别让我的忍痛放手成为无谓的牺牲。”没忍住还是流下了泪,擦擦干净又说:“我是真的不想分手。到现在我也觉得你是个好男人,你们若是真心相爱也没有什么错。你要和她好好地过,别再让她受我这样的痛苦。”
那边的两个人,更是哭成泪人。故事的结局,是男人抱住女人大声地忏悔,求她原谅。年轻的女孩也知趣地告退,留下一句:“这样的好女人,谁能和她争?”
我的好姐姐,事后若无其事,没有别扭,没有追究,两人的感情浴火重生,彻底打乱“破镜不能重圆”的老定律,甜甜蜜蜜很多年,传为佳话。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正痛不欲生的同事小妹听。
其时小妹正遭遇电影中才有的情节,在男朋友冲凉的时候接到奇怪女人打到他手机的电话,接着无意中发现手机里的不忠证据,大发雷霆,和相爱了六年的初恋一拍两散。男朋友怎么解释、道歉、表态,小妹就是不答应。想到这么多年的感情,竟比不上一时的刺激,想到那么真心对待的命中人居然知人知面不知心,想到有过背叛以后难保不再犯,小妹又是委屈,又是不甘,又是怀念,整日以泪洗面。
我看她那么煎熬,就用好姐姐的故事劝她。“比一比,是原谅他这次比较痛苦呢,还是坚决分手比较痛苦?如果已经觉得没指望了,就彻底放弃吧。如果还是爱他舍不得他,那就听从自己的心,干脆委曲求全,为什么要和自己的感觉作对呢?”自己那么痛苦,他又已经幡然醒悟,痛彻心扉,为什么不再试试看呢?也许这样的小风波真的为你造就了一个忠诚踏实的好男人呢?
好姐姐的故事让小妹动容。那天她给我发了个短信,说:“我想你是对的。也许别人会觉得我没有出息,可是我决定还是爱他,我愿意原谅他,其实也是不想再为难自己。”
我立刻觉得自己做了件功德事。也许以后他们还会有反复,可是爱是不应该那么容易就放弃的,爱,本身就该有些挣扎,有些进退啊。牵在一起的手,给了对方那么多的温暖,怎么可以轻易地分开呢?
我给小妹回短信:“爱上一个人,对他依赖,本来就是没出息的好事情啊!”
不得不碰的伤痛
生命中有些伤处,你不去碰它,你永远不会知道有多痛。 我的朋友有一个好习惯。几乎每个周末她都会去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孤儿,带去一些小礼物,陪陪他们。也是从她那里我知道了其实福利院的孩子多多少少心里都有一个结:每年的三月总有很多很多人来看望他们,可是基本上只是在三月这个学雷锋月,尽管每个人走的时候都会说“我们还会再来”,然而,通常很少人会在其他没有名分的时候来到这里。
有一个小男孩很喜欢摩托车。可是你知道福利院里是不会有这种交通工具的。而小男孩的家人又早不知去向,所以几乎不可能会有人骑上摩托带他去玩,他的摩托梦总也只是个梦。有一年的三月,一群人来到福利院,当中的一个大哥哥知道了小男孩的心愿,热情地许诺改天会骑摩托车来带他去兜风。小男孩真是高兴,从哥哥走后就开始认真地期待这件事情。可是哥哥也许是很忙,也许是粗心大意忘记了,一直也没有摩托车令人兴奋的马达声响起在福利院的门口。小男孩的智商有点问题,可是他很懂事,只是在每年的三月才会殷殷地问起那个大哥哥今年会不会骑着摩托来?
我完全不是指责那些没有再去福利院、没有实现承诺的人们,事实上,去过总是胜过不去,更何况在承诺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心里一定也是涌动着万千的柔情。只是后来兴许衡量了自己的能力发觉力不从心,也可能又有了新的牵绊,或者被每天的交通烦扰着自己的梦,总之那样的柔情就慢慢隐去了,承诺渐渐也凉了下来。说到底,那些伤痛不是八点档的连续剧,每天定时出现赚你热泪,常常是在一个你平时不太能碰到的地方,就算忘记,也不会怎样。
只是,对于有着摩托梦、洋娃娃梦或是其他什么梦的孩子来说,那真是他们全天候的期待。
在福利院,这样的故事还有。这里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些缺陷。亲情的连系有时候挺脆弱,年轻的父母看到出生的孩子少了手指,或是眼睛里的混浊,或是痴痴的表情,想到今后把这孩子拉扯大的艰难和遭人白眼的委屈,很容易就忽略了怀胎十月的期待和血浓于水的情感,问题就被大剌剌地抛到社会上来。还有些本来好好的孩子,完全是因为家人的照顾不周,被烫坏了脸,或是发烧没有及时治烧坏了头脑,同时也失去了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利。这些无辜的孩子被遗弃在福利院的门口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开始自己的人生。只是,这是怎样的人生?
于是我们很想去做一期节目,做点什么。为孩子,也为自己。去的时候我们一再提醒自己不要三分钟热度。人常常就是这样,一边痛心疾首地批评着什么什么,一边不知觉地步了后尘。我们想了很久应该做些什么,送些礼物或去陪陪他们当然是好,可是谁规定福利院的孩子就只能在福利院里等着别人来爱他们、等着别人来关心他们呢?那些孩子已经失去了很多被爱的权利,难道连爱人的机会也没有吗?助人是快乐之本,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机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最本质、最根源的快乐,一种被需要、被感激的快乐。
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早晨,我们伟大的计划开始实施。福利院稍大一些、行动方便的孩子被我们组织起来,兵分四路:一部分去公园门口卖气球,一部分深入公园内部帮游人拍照,一票人在糕点店义卖蛋挞,另一票在闹市区卖鲜花。通过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一些收入,再用这些钱给那些年纪小或者不能活动的孩子添置生活用品,为他们举办party。孩子们的快乐也变得有来有往了!
你该看看那些孩子在工作的时候有多快乐!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跑前跑后,忙里忙外。当有了收入的时候,孩子们细心地数了又数,惊讶于自己通过劳动也可以创造财富;当买好了礼物回去的路上,他们那激动、期待、骄傲、神气的表情真是动人啊!是啊,谁不喜欢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觉呢?
我们的party很成功,孩子们都很快乐,他们的老师也一直说,以前总是一门心思地想怎么怎么去爱这些孩子,尽可能帮社会去偿还欠他们的一切。可却忽略了孩子们也想去爱别人的情感需要,事实上,再可怜的孩子也不愿意你用那种可怜的眼光看他。
孩子们对我们很亲。他们虽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健康孩子,但是却无一例外地特别特别善良真诚。有一个智力不好的孩子,特别热情地抱着我们节目组一个小女孩大声喊“妈妈”。也许那个孩子把所有他喜欢的人都叫作“妈妈”吧,小女孩看着这个比自己高得多也壮得多的孩子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这个人世间最温暖、最伟大、最无私的称呼在这一刻狠狠地撞击了她的心。
那种情绪,就是爱。
生命当中一定有遗憾,这是改变不了的。我们都想让生命中的遗憾少一点,再少一点。可是不能想着藏起来不看,遗憾会不会就少了呢?或是想着那个伤只是隐隐作痛,何必揭开那个疤鲜血淋漓呢?有些伤,必须揭开来,用药用爱,才会慢慢好起来。
生命里有些痛,我们不得不去碰它。
特殊时期的吃饭问题
2003年有一段的生活不太一样,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体验了一种很特别的日子。在那段不方便出门的日子里,虽然每天路上的车辆寥寥无几,可是还是没有办法体会随意飞驰的驾驶乐趣,因为就算飞驰也没有什么目的地,电影院不开,KTV关门,连健身中心也不营业了。开着的商场人丁稀少,人人口罩手套神色警惕,让你觉得除非是补充维系生活的民生物资,不然进商场实在是在和生命玩黑色幽默。
对我来说,最要命的是饭馆都关了。
我除了煮方便面,基本上不动家里的灶具。平时中午在学校食堂解决,晚饭是一定呼朋唤友在外面搞定的。不在家开伙的原因一方面是做饭的手艺实在欠佳,更主要的是总觉得没有时间、心情和必要在家大动干戈地煎炒烹炸,再说了,忙活半天弄上桌,自己哄自己吃,意思真的不大。
这倒好。饭馆们都关了,几家开着的“顽固分子”戒备森严,又是量体温又是填健康表,不放心我去吃我也不放心去吃还不如不去吃。我于是就在家“方便面、速冻饺子,速冻饺子、方便面”地骗自己说吃的花样繁多,为自己制造虚假繁荣。在连煮了n顿方便食品之后,我彻底不干了。
这时候一位好朋友伸出了援手,说横竖我都是每天在家做饭吃的,多你一个小肚子也多不出几口来,不如就来我家吃吧。
假假地客气了一下,就伙同朋友乐颠颠地去了。
幸福啊!如果你有一个朋友会做饭,那真的是你的福气。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人家说找个能下厨房的伴儿是那么重要。平时在外面吃惯了不觉得,这下子回到家里的小小餐桌吃些家常小炒,才发现原来真正的饮食文化就在蜗居之中。
土豆炖牛肉,炸带鱼,酸辣藕丁……O——YEAH!
下厨的朋友目瞪口呆地看我火速扒拉了两碗饭又起身要再添,深深地觉得应该收回之前“多你一个小肚子也多不出几口”的说法,特别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好像没饭了。我兴致勃勃地回到位置上,宽宏大量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空口再吃点菜也是一样的。”
后来又乐此不疲地去了好几次,终于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我于是热情地邀请大家到我家去,我也回请一下。
说是回请,其实还是拿手的人做。我最多只有打打下手的资格。在做正餐之前大家建议炸点虾片吃着玩,我就自告奋勇地说我负责往锅里放虾片,大家看这工作技术含量如此之低,便放心地交给了我来完成。
我就直眉愣眼地往锅里扔了一大把虾片。
怎么可以?竟然溅起了一片油点,其中一个大点正好落在我的大拇指上,当时就烫起了一个大泡。我大惊小怪地叫起来,然后心安理得地上客厅里看电视等开饭了。还故作遗憾地宣布:你看你看,我不会做饭本来还可以洗碗的,这下受了工伤,连碗也不能洗了,真是遗憾哪!
吃饭的时候我关掉了客厅里的主光源,开几盏小灯,把装修好了以后就没打开过的隔帘放下来,更刻意地点了几支蜡烛,开始放我最喜欢的王菲早前的翻唱专辑,气氛幽秘。
我们几个,浑身油烟味,满脸的油光,坐在那里碰杯装高雅,快乐无比。
竟有些感谢这段不自由时期的意思。
真的真的。在为所欲为的日子里,我们粗枝大叶地错过了多少好事,直到失去自由,才知道啊!
体检的时候最爱自己
现在要想疼自己还真是可以无穷无尽地变着方儿。别提那些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事情都可以生出不少的新花样来。洗澡可以升级成水疗,打扑克得上网和天南地北的陌生人拼,就连体检也国际连锁上档次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我听一个明星朋友介绍了这么一种很贵很全面的体检,结果听到的人全部都动心了。现代人,越来越明白自己真正拥有的忠实资产就是自己的健康,只要是不过分拮据,可以为健 康花的钱大概都会花。所以身边这些朋友大家就互相督促、提醒加命令地先后都入籍当了会员,交了大笔钱,在该机构的全球信息网里建立了自己的档案,据说是走遍全球都可以在任何分支机构调出健康资料,得到健康建议。然后就预约时间,接受全面的彻底的里里外外的检查。
那天,我终于下定决心腾了半天的时间去检查。饿着去了,发现来体检的还真的不在少数。一屋子的人看上去白领居多,也有些一看就是负责什么的。好不容易轮到我,人家就发了我一张磁卡,然后就让我们尽量脱掉自己的衣服换装了。我换上了全套的专门的体检服,正琢磨这圆领套头的设计有点像娃娃穿的,显得我有点过分可爱了,这时有护士小姐来带领我说“何先生我们先去抽血吧”,我才顿时意识到自己真的是来体检的。走出几步,一个偌大的分类细致的检查大厅展现眼前。
我觉得人家国际连锁就是有独特的安排。我们进去之后拿着卡排队,那么多项的检查都安排在不同的检查室,每个检查室门前都有显示屏,告诉你你排第几号。每到一站检查完,卡一刷,一方面记录你的健康资料,一方面通知中心工作站,工作站的电脑立刻自动检查哪个检查室人少,智能排序后就马上指示你下面去哪站。而下一站的工作人员会耐心地在检查室门前迎接你,大家像传递圣火一样传递着我们。如果前面还有人在等待的话,你可以在中间的休息区翻翻杂志,时间还是很好打发的。相比每年做常规体检的时候排队就像无头苍蝇似的乱蹿找人少的队排,这样的科学秩序立刻让人觉得钱花得不冤。
好玩的检查有好几个。查骨密度的时候,手臂放进一个仪器里保持不动,上面的探头就吱吱地启动,围绕着胳膊上一通扫,特别像扫描文件,而电脑里渐渐就真扫出了你骨骼的样子来。还有做钡餐:喝一杯黏黏的白糊糊的显影剂,可以清楚地在仪器里看到糊糊经过你的食道进到了胃里,然后躺在仪器上,仪器还会带着你左右翻动一下。正琢磨这是什么检查方式,医生告诉我说这样做是为了让显影剂在胃里分布均匀。我突然想起了那个吃药的笑话,说吃需要摇匀的药却忘记摇晃药瓶,于是只好吃完后摇晃身体。看到自己正在亲身实践这样的场景,忍不住地我在这个通常大家最畏惧的项目中狂笑不止。
全部的检查历时差不多三个小时,接着就可以领到一份最适合你的营养餐,因为太咸和刺激性食物都不宜健康,所以我们领到的营养餐都缺盐没辣的,让我十分怀疑我以后能不能坚持按这样的方式饮食。(事实证明我当天晚上就犯了错误。)吃完检查报告也全部出来了,最后有中医和西医的专家为你做针对性的分析,告诉你缺什么超什么应该怎样不能怎样,是最有价值和建设性的意见。
体检完还真觉得挺累的,虽然过程中的确得到了很好的服务,但是一套下来也挺折腾的。想想花了这么多时间花了那么些钱,还喝了那么奇怪的东西,就有一种心疼了自己的满意感。
印象深刻的是专家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我们总说健康是最重要的,那么现在大家好好想想,我们为自己的健康付出的又有多少呢?”我想体检其实不是完整意义的为健康付出,而是提醒我们朝向健康的方向,根据体检的结果来调整生活中不健康的习惯。
得到了这样的真知我很满意,加上检查的结果十分满意,于是我决定犒劳自己一顿丰盛的晚餐来庆祝。吃什么好呢?当然是我最爱的超辣的水煮鱼啦!
(不是说少吃辣吗?)
真知落实到行动需要时间,请宽限我一阵子吧!
谁不会算数?
我曾经是个手机狂人。要到狂人的级别真得有一定的癫狂举动。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我一度见到新款的手机便不能自持。有时候是上市的第一天就给请回家,有时候良心发现就假假地扭捏几天,然后请回家。所以,那时候周围的朋友总是直接看我在用什么手机然后确定最新又有什么潮流动向,而我则每每忙于把这个电话上存的号码倒到那个电话上去,同时不断地在适应新电话的操作界面。那段手机狂人时期的后遗症就是我的爸爸妈妈总是不得不接受我的闲置物品,常常拿着和他们的年纪身份极不相称的时髦电话招摇街头,造成话 题。 现在想起来我都还挺后怕的。还好我这手机狂人的毛病现在已经基本痊愈了。我犯病那会儿手机的款式还没现在折腾得这么热闹,基本上每几个月才会出现那么一两款新鲜货。要搁到现在,如今这手机推出的频率,我再要疯疯癫癫地人家出一款就收一款的话,估计会饭都没得吃了。
救我一命的是柯蓝。她每次看到我换手机都会把眼一斜嘴一撇,骂一句:“造吧造吧!”(造在北方话里的意思就是挥霍奢侈)有的时候她会很真诚地问我原来的手机怎么办?还会很认真地建议我把那些电话拿出来当二手机卖掉,不然囤在家里绝对是资源的浪费和极不环保的行为。我就会同样真诚地告诉她我原来那些电话都散发给了亲朋好友,一个不剩,她就会更加夸张地眼一斜嘴一撇,追骂一句:“造吧造吧!”
后来有一天柯蓝从一个新角度唤醒了我。那次她看到我又换了手机就立刻眼一斜嘴一撇地问多少钱,我理亏地解释说其实不贵两千只多一点点。她就开始极快速地扔了一串连珠炮过来:“两千多还不贵你说多少算贵啊现在的冰箱电视多少钱你知道吗不也是两三千吗你怎么不每个月换换冰箱彩电哪新款也挺多的呀有本事你别只折腾手机啊两千多不贵吗你会不会算数的?”
一语点醒我梦中人。真的!现在的大冰箱大彩电也是差不多这个价位吧,而且人家也是常换常新地在推新款。为什么我一台冰箱一用很多年,要换的话左不舍得右舍不得,总觉得旧的还能用别浪费,而换电话的时候,原来那个还簇新簇新的很多功能还没怎么用,就眼睛也不眨地掏腰包买新的了?莫非是因为手机个头小不觉得,所以换来换去的也不知道心疼,认真地统计一下,就算我先后只换了十部电话,(当然绝对不止)平均每部三千元的话,我也随随便便就折腾出去三万块了,这些钱如果省下来的话,可以做多少事啊?用柯蓝提供的更加形象的思维方式是,因为喜欢新的款式,所以换来换去家里摆了十台电视机,你说是不是有点神经病?
这么一想我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我真的不会算数!
后来我就改了这个毛病。踏踏实实地选定一款平实又合用的电话,一用就是半年,而且我还准备继续用下去。不管身边步我手机狂人后尘的某青年掌上风云如何变幻,我自岿然不动。每次看到新的手机动了邪念的时候我就会告诫自己,要学会算数,然后就把那部手机折合出几台冰箱彩电,这么一想立刻就打消了念头。
我想得过这样的手机狂人症的人可能不多,可是不会算数的却大有人在。比如说一本好小说如果卖二十块的话你可能就会觉得不便宜了,但是买偶像杂志花个十几二十块绝对是小case,而且每个月买你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还有学费住宿费大家都觉得不便宜,可是没有人会抱怨上千的球鞋是过分的。我们对待不同的事物总因为自己的喜好会有不同的标准,可是用单纯的算数方法去平等地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的标准可能有问题。
比如说我,现在拿手机和冰箱同等地比较之后,就深深地感受到了标准的不平衡。想起曾经买过的那么多的手机,再看看用了很久的冰箱,我真的觉得自己做错了。
于是,我立刻决定马上换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