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paradigm并不是通过查字典就能够翻译的。 虽然paradigm的原意是example 示例、pattern模式 or model.典范、范例、模型。比如说,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某些英文动词的用法,老师会给一些例句(paradigm、example);在容易理解的计算机编程书籍中,都有大量的例程(范例)。的确,在有些计算机书籍中,将paradigm称为“范例”——指一种示范性的模型或例子,它提供了一种组织信息的形式;面向对象的范例强调以行为和责任为基础来组织信息【Timothy Budd,《面向对象Java编程思想》(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
真正使paradigm广为流行的原因是1962年,美国科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所著的著名书籍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科学革命的结构》),其核心——范式论在自然科学家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并波及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
在李宝恒、纪树立翻译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paradigm翻译为“规范”,而在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中,一般称为“范式”。
所谓“范式”,实际上就是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综合体,其内容表现为对科学研究中各种信念、认知成果、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升华,是一种理论模型、框架,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现实的思想体系,以及科学共同体的最高共识。或者说:它包括三个方面:
1. 科学理论体系。
2. 运用该理论体系的心理认知因素。
3. 指导和联系上述两者(理论体系和心理认知)的自然观
【全增嘏,《西方哲学史》】
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们习惯的术语“世界观”、毛泽东思想之“思想”。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论认为: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发现,科学不仅仅是某些已存在的知识体系,而是一定社会集团(科学共同体)按照一套公认的信念所进行的“专业活动”,这种活动表明,科学的发展是包括自然观、理论体系和心理认识在内的范式的运动。而范式的运动导致科学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