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ORNL(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http://www.ornl.gov/)的Hargrove和Hoffman在工作中就是遇到了一个问题。他们需要绘制一个美国的生态地图,该地图包含的信息有:气候相同的区域、地形和土壤特征等。为了创建美国大陆的高分辨率地图,需要将国家分成 780万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代表一平方公里。而每一个方格中需要考虑的变量多达25个。很显然,PC或者普通的工作站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个具有并行处理能力的超级计算机来完成这项工作,但这种计算机的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
第一个PC集群于1994年诞生于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此前,NASA一直在寻找一种廉价的,可以解决地球和太空科学领域里有关计算的一些问题的方案。科学家们需要一台可以达到 gigaflops(每秒可以达到10亿次浮点运算,一次浮点运行相当于进行一次加或者乘的简单运算)运行级别的计算机。在当时,能够达到这个运行能力的超级计算机的价格大约是100万美元。这对于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科研小组来说实在是太贵了。
当时,一个名叫Sterling的科学家决定自己购买PC然后建造一个集群。Sterling和他在戈达德研究中心的同事Donald J. Becker总共连接起了16个PC。每个PC包含有一个Intel 486处理器,使用的操作系统是Linux,连接设备也是普通的网卡。当时,这个PC集群达到了70megaflops的运算能力,即每秒钟可以进行7千万次浮点运算。虽然从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这已经达到了一些商业小型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而当时这个集群只花费了4万美元,只相当于1994年时具有同等计算能力计算机十分之一的价格。
NASA的研究人员将他们建造的集群称之为Beowulf(http://www.beowulf.org)。从此以后,这个名字就成为了使用PC的低成本集群系统的代名词。1996年,出现了Beowulf的两个继承者:Hyglac(由加利佛尼亚技术学院和美国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建造)和Loki(它由美国的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建造)。这两个集群分别使用了16个Intel Pentium Pro 200 CPU,网络为100Mbits/s Fast Ethernet,操作系统采用 Linux,数据传输用 MPI (Message Passing Library) 。它们的性能都达到了1gigaflops,而价格则都低于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