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

本类阅读TOP10

·PHP4 + MYSQL + APACHE 在 WIN 系统下的安装、配置
·Linux 入门常用命令(1)
·Linux 入门常用命令(2)
·使用 DCPROMO/FORCEREMOVAL 命令强制将 Active Directory 域控制器降级
·DirectShow学习(八): CBaseRender类及相应Pin类的源代码分析
·基于ICE方式SIP信令穿透Symmetric NAT技术研究
·Windows 2003网络负载均衡的实现
·一网打尽Win十四种系统故障解决方法
·数百种 Windows 软件的免费替代品列表
·收藏---行百里半九十

分类导航
VC语言Delphi
VB语言ASP
PerlJava
Script数据库
其他语言游戏开发
文件格式网站制作
软件工程.NET开发
【GNU/Linux实战手记之安装配置篇】

作者:未知 来源:月光软件站 加入时间:2005-2-28 月光软件站

作者:叶魏彬 MSN:[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C)Free Software Library.Org(http://yea.xiloo.com)
本文依照GNU Free Document Lience发布,任何人都可以将本文原封不动的复制、转载,但请务必保留此声明。作者不对本文所导致的任何结果负责。


0、开场白
  本来这篇文章是我生平所投的第一篇稿件,题目是叫做《Slackware实战手记》。但是投出之后,石沉大海,这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写文章,经验不足,而且废话颇多。但是既然写了,又不忍心把它扔回到废纸篓里,索性就贴到这里,让各位高手直接批判。获得的第一手意见还可以学习,使我进步(唉,原来稿费不是那么好骗的!)。文章的标题我给改了,因为我现在还是在用Redhat 8,包括这篇文章都是在RH8的Emacs下写的。我不知是它发行版的问题还是我确实不会用,我在Slackware 9下四处碰壁。无法使用普通用户关机(shutdown,halt,reboot等命令都说我不够权限),无法安装RPM包,编译安装源代码包也不行(总是说我不够权限,我是root啊!),没办法,我只好转投Redhat,以避免上述问题。为了实事求是,我也必须改变原文章的名字和部分内容,而我所讲的东西,基本上在GNU/Linux大环境下是通用的,也就不针对某个具体的系统了。

1、准备篇
一、分区
  一种比较好的Linux分区原则是:分出一个/(主),一个/swap(主),一个/home(逻辑),一个/usr/local(逻辑)。
   我的硬盘分区如下:
     /dev/hda1       Primer          FAT32        MSDOS  C:\          1GB
     /dev/hda2       Primer
        /dev/hda5        Logical     FAT32        MSDOS  D:\          3.9GB
        /dev/hda6        Logical     EXT2         LINUX  /home        1.5GB
     /dev/hda3       Primer          EXT2         LINUX  /            2.7GB
     /dev/hda4       Primer          LINUX SWAP   LINUX  /swap        300MB
   建议大家使用PQ Magic分区工具,这样既无损分区,又方便快捷。

二、安装
   我使用的是红帽子8,下载光盘影像自己刻的盘。安装使用图形界面,过程比较顺利。RH的安装一向比较简单,各种资料介绍的也很丰富,我就不在赘述了。
   我选择安装了基本系统,X,Gnome,开发工具,网络工具,文本编辑等类别的软件包。这为以后的使用打下基础。

三、配置
   我先说一下我机器的配置:
    Toshiba Satellite 2655xDVD (Notebook):
      CPU: Celeron 466
      RAM: 128MB
      HD: 10GB IDE
      FD: 1.44MB
      CD-ROM: 8xDVD
      MODEM: Lucent Winmodem v.90
      LANCard: CardBus 10/100 Fast Ethernet Adapter II
      SoundCard: ESS Technology | ES1978 Maestro 2E
      VideoCard: Trident Cyber9525xDVD 2MB RAM
      PCMCIA: Type II x2
   从安装的过程来看,我机器除了“内猫”外,所有的硬件均被很好的支持。Redhat在这一点上的确进步很大。通过多次的安装,有几点需要说明一下。
   i.各个硬件的装载点。我的硬盘是/dev/hda,光驱是/dev/cdrom,实际是一个符号链接,指向了/dev/hdc。硬盘基本上不会出错,但是如果你的光驱装不上,可以检查一下链接/dev/cdrom究竟指向了哪里,是否是你光驱的正确位置。如果不是,只需修改链接即可。当初我装Slackware的时候,光驱就被莫名其妙的指向了/dev/sdc0,害得我找了半天光驱。修改链接使用下面的命令:
#rm /dev/cdrom    file://删除旧链接
#ln -s /dev/hdc /dev/cdrom     file://建立正确的链接

   ii.多系统引导。想必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使用的是双系统,因此必然涉及到系统引导的问题。我使用LILO来引导系统,将它装在MBR里。本来RH的默认引导程序是GRUB,但是我不会配置GRUB,而且我在装Slackware时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可以扩大屏幕的显示范围,我想这也是对许多“本机”用户而言十分有用的功能。新的Linux内核支持扩展控制台模式,可以将控制台从原来的640x480x256色模式扩展到1024x768x64k色模式,简单讲就是将原来每行80个字符的显示量扩大,扩大屏幕的显示范围。这样我的笔记本就可以全屏显示控制台,而不是原来的那个小窗口(好像许多笔记本都有这种毛病,显示文本模式总是小屏幕,看着很不舒服。)
   修改系统自动生成的/etc/lilo.conf文件(下面给出我的lilo.conf)。
#----------------------------My Lilo Configuration(Begin)------------------------------------#
prompt
timeout=50
default=win   <---注意这里,这是我自己加的,使启动默认为win。这样等5秒后就直接启动windows了。
boot=/dev/hda
map=/boot/map
install=/boot/boot.b
message=/boot/message
lba32
vga=790     <---还有这里,这就是扩大显示范围,至1024x768x64k

image=/boot/vmlinuz-2.4.18-14
 label=linux
 initrd=/boot/initrd-2.4.18-14.img
 read-only
 append="root=LABEL=/"

other=/dev/hda1
 optional
 label=win
#-----------------------------My Lilo Configuration(End)-------------------------------------#

   上面的vga=790这一条,是我从Slackware的lilo.conf里抄来的。我查了lilo的手册页,里面只写了vga=normal,或是自己指定显示屏的行列数、字符数,但是没举例子。而我装Slackware的时候,它提示我说新的内核支持Console Extention,结果就得到了下面的数据。这使得设置vga非常的直观,大家不妨把它记下来。

# VESA framebuffer console @ 1024x768x32k
# Normal VGA console
# vga = normal
# VESA framebuffer console @ 1024x768x64k
# vga=791
# VESA framebuffer console @ 1024x768x32k
# vga=790
# VESA framebuffer console @ 1024x768x256
# vga=773
# VESA framebuffer console @ 800x600x64k
# vga=788
# VESA framebuffer console @ 800x600x32k
# vga=787
# VESA framebuffer console @ 800x600x256
# vga=771
# VESA framebuffer console @ 640x480x64k
# vga=785
# VESA framebuffer console @ 640x480x32k
# vga=784
# VESA framebuffer console @ 640x480x256
# vga=769

   iii.各分区的装载。系统引导的时候,会先扫描/etc/fstab文件,看需要安装哪些分区。这样我们就可以让系统启动后自动将一些分区安装上。比如说我们的D盘(不要自动装你的C盘,否则误操作会毁掉你的Windows系统)。以我的/etc/fstab为例,你也可以这样修改。
#------------------------------------My fstab(Begin)--------------------------------------#
LABEL=/          /                  ext2         defaults                1 1
none             /dev/pts           devpts       gid=5,mode=620          0 0
LABEL=/home      /home              ext2         defaults                1 2
none             /proc              proc         defaults                0 0
none             /dev/shm           tmpfs        defaults                0 0
/dev/hda4        swap               swap         defaults                0 0
/dev/cdrom       /mnt/cdrom         iso9660      noauto,owner,kudzu,ro   0 0
/dev/fd0         /mnt/floppy        auto         noauto,owner,kudzu      0 0
/dev/hda5  /mnt/fat-d     vfat         owner,kudzu             0 0
/dev/sda1        /mnt/usb           vfat         noauto,owner,kudzu      0 0
#------------------------------------My fstab(End)----------------------------------------#
   最后一行,我把我的D盘挂在了/mnt/fat-d目录上,USB移动硬盘挂在了/mnt/usb目录上(你自己建一个目录),文件系统为vfat,可以显示中文文件名,普通用户可以对分区进行读写操作。D盘启动时自动装载,USB盘由用户自行装载。装载时只需输入
#mount /mnt/usb
即可,卸载就用
#umount /mnt/usb  file:// 注意,是umount,不是unmount。
   另外,因为Linux下的删除是不可恢复的,所以最好不要对win分区进行写操作。
  
【GNU/Linux实战手记之安装配置篇】就到此为止,下一篇【GNU/Linux实战手记之基本使用篇】将讲解如何使用基本的GNU/Linux系统。咱们下次再见。




相关文章

相关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