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之"神"是什么?
霏霏
电视又在播放卡通片(动画片),人儿画的趣稚活泼,对白也生动夸张,可是看着那些能眨眼睛会开口的小人儿,总觉得和活生生的人相差甚远,是呀,画儿中有"神",可真是不容易呢,"蒙娜丽莎"的永恒的微笑也因传神而流芳吧?这个"神"到底是什么呢?
学画练字,形似容易神似难.曾见过老爸年轻时自画像,按比例倒是不差,一眼可以看出是谁,呃……就是缺点儿什么:"神"!霏霏多年前学过几天大字,练的是柳公权,自以为还有点儿"神"似,可写起颜体魏碑或别的,就只有形而不得其神;这"神"是什么?又在哪里?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是喜欢一份"意在笔尖,心随笔走"的心境.那时很希望得到名家指点,可从来没什么机会,唯有偶尔电视上看到一些大家挥毫.呵呵.如今久不动
笔,怕是连"形"都丢了呢.
形容好画儿我们往往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等字眼儿来形容,中国国画尤其如此: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 记得以前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学国画,学书法的节目,最喜欢看那些示范,寥寥数点,钩出一个活生生的小精灵:仿佛从画儿听到春意闹的叽叽喳喳,这就是"神"罢?要不咋说画龙点睛呢,妙极!
听歌儿听音乐也是如此,好歌儿好音乐必定能传神,有神才能唤出心底的共鸣,电影儿插曲总比一般歌曲更容易流行,就因为情景交融,让人深深的投入,同样是那首曲子,在银幕外听的感觉就很不一样呢,如一曲"英雄的赞歌"在"英雄儿女"里听和没看过电影儿光听唱片,就少了一份振奋人心的激情.
再想想,文学作品也一样,霏霏语录:读了能产生共鸣的作品就是好文章.俺向来不会盲目崇拜名家名著的,实因为自己太浅薄,有的名著写的东东离自己太遥远,产生不了共鸣.以前也看过一些琼瑶的作品,我喜欢倒是一些配角,写得生动传神,例如"我是一片云"中拿男主角(孟樵?)的母亲,年轻守寡带大了独生子,怕儿子被女朋友抢走,在儿子面前对那女孩儿千般好,儿子背后的尖酸刻薄,以致把那女孩子逼得神经失常,那种畸形的心理描写确实入木三分……,哎,一向羡慕好文笔的人们落笔成章,妙笔生花,下笔传神,俺就是不会!:-( 还是老老实实当个好读者,好观众罢.
还是纳闷:这"神",到底是什么呢??
霏霏 9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