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ilfong() 
整理人: max98(1999-11-30 02:12:18), 站内信件
 | 
 
 
 大粤文化史话(一)
 
  粤剧的源流与历史 
 
 From: Cantonese opera Association, HK. 
 
   中国的戏剧,正式形成於南宋,称为南戏。南宋初期,广东是 
 没有戏剧的。南宋末期,南戏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南戏 
 是怎样传入广东的呢?公元一二七六年间,宋恭宗等为元兵追逼, 
 南迁广东,当时跟随宋帝南迁的宋朝臣民,数以十万计,其中有 
 懂得演戏的梨园子弟,就是这些梨园子弟把南戏带进广东,在广 
 东演出,在广东落籍,在广东传播,使南戏成为最早的粤剧。由 
 於当时是兵荒马乱之际,南戏如何传入广东的纪录到至今仍未发 
 现有文字资科支持,故此这段史实只能成为推测。但有一有力物 
 证,就是佛山祖庙的石剧台,这个剧台,现仍存在。佛山祖庙已 
 有八百年历史,试问如果当时没有戏剧演出,又怎会有剧台?而 
 且这个剧台是石做的,非富贵人家专用,而是人民公有,如果当 
 时的戏剧不是已经深入民间,又怎会有这样的建筑? 粤剧的发 
 源地又在什麽地方呢?不少人以为一定是广州,其实不是广州而 
 是佛山。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有下列几点史实可以证明:第一 
 点是八百年前,佛山已有固定戏台的建造和留存。第二点是三百 
 多年前,佛山已有粤剧本地班的组成及第一个粤剧伶人的团体 
 《琼花会馆》。第三点是百多年前,粤剧伶人李文茂在佛山附近 
 发动粤剧伶人组成义军,响应太平天国革命,支持义军的人数以 
 百计,粤剧伶人之多可以想见。 
 
   粤剧已有数百年历史,由初发轫以至於今,其间变迁很大,然 
 莫如近五六十年间,班制改,人事更,剧本场口,一唱一做,迥 
 异从前,以言变迁,莫此为甚。 粤剧在半世纪前,对角色的忠奸, 
 分得很清楚,正印武生、小武、小生,例不演奸戏,唱曲也各自 
 有一家,听戏的人,一听就知这是武生喉、小武声、小生腔,自 
 从当年「寰球乐」班的朱次伯,以小武而改用平喉唱出,武生和 
 小生也一样随之而唱平喉,无所谓武生喉、小武声、小生腔。同 
 时朱次伯又提倡「广爽」。过去戏人的曲白,一律用中州口音, 
 即俗称「戏棚官话」,朱次伯认为粤剧是广东人的,应以广东口 
 音唱出为准,便在他的首本戏《夜吊白芙蓉》中,用平喉广爽来唱, 
 因受观众接受,使粤剧风气为之一变,戏班裹的武生、小武、小生 
 的曲白,全改用广爽。由於朱次伯伶德不修,而被人暗杀。当时在 
 「寰球乐」班担任拉扯的薛觉先,竟一跃而承其位,而且演来称职, 
 极得戏迷称道。一年後便给廷揽过「人寿年」班,与该班正印花旦 
 千里驹拍演。其後薛觉先与该班的正印小武lang少华合作,另起一 
 班,名为「梨园乐」。花旦方面,特派人往南洋聘请lang元亨的徒 
 弟陈非侬回港拍薛觉先。当时的「人寿年」班,本是人人称为第一 
 班的,但自有「梨园乐」之後,就再不可以第一班称,而只能和 
 「梨园乐」、「新中华」鼎足而三。 这时侯「人寿年」班的台柱 
 是lang少凤和千里驹,「梨园乐」是薛觉先和陈非侬, 而 
 「新中华」则始终是白玉堂和肖丽章。 「人寿年」感到要加厚实 
 力,便派人到南洋聘请lang元享的另一个徒弟马师曾回港加入, 
 不料马师曾得不到观众赏识,人皆厌听他的「乞儿喉」,兼且坐舱 
 (即戏班司理人)骆锦与又和他不睦,在东主面前大加评击,终於 
 将马师曾降至演通宵戏,马师曾惟有忍辱求存,并接受在南洋同门 
 学艺的陈非侬之意见,将他在南洋演出过的诙谐戏搬出试演,希望 
 可以博得观众好感。果然奇迹出现,博得观众捧腹大笑,越做越旺 
 台,遂得调回演头场戏。 这时侯的薛觉先艳事濒濒,社会人士对 
 他裴短流长,加上负责保护他的护卫员(戏班称炮手)和另一班 
 炮手在戏院枪战,有十数人中弹死伤,这场浩劫,薛觉先险遭不测, 
 潜逃无踪,辗转去了上海。自此「梨园乐」渐走下坡,终至瓦解  
 马师曾和陈非侬另组新班,名为「大罗天」剧团,班主为国华报社 
 社长刘荫荪,一 改以往戏班的陋习,拟定改善条例如下:将班字 
 改称剧团、不用戏船、改用宿社、不落乡演出、起用新人、搜集剧 
 本、演员要依时上台、每场戏须落力演出不得欺台。「大罗天」剧 
 团哄动一时,它开始了省港班(即永远在省港澳演出)及落乡班 
 (即永远演出四乡)之分。 两年後,马师曾因桃色事件,在海珠戏 
 院前,险遭手榴弹炸死,同时广州当局,又下令禁止他在广州演戏, 
 马师曾不得已潜逃美国,但亦为当地华侨鄙视,更被一外国骗子怂 
 恿他组织电影公司,因而负债累累,无法脱身回港。幸得香港太平 
 戏院东主源杏翘先生之助,为马师曾偿还债项,请他回港主持 
 「太平剧团」,并邀得陈非侬和他再度合作。 当时香港立法局有例 
 禁止男女同班,所以历来粤剧中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及後罗之 
 锦爵士在立法局提议,说及男女既能同坐,为何不能同班,於是一 
 致通过取消此法例。陈非侬和马师曾拍演了半年之後,因接了越南 
 及缅甸之约,离开「太平剧团」。班主适逢其会,改用女花旦,聘 
 谭兰卿、上海妹等,和马师曾拍演,观众们口味一新,场场满座, 
 盛极一时,其它各班亦纷纷聘用女花旦,於是男花旦失业,渐遭淘 
 汰,是粤剧历史之一大转变。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74.1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