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ox() 
整理人: (1999-12-29 18:56:49), 站内信件
 | 
 
 
 
  
 《中国青年报》 1999-12-27 8:44:4 
 记者郑琳王胜春
 
     “中国公众常常在教育投入上做出超乎寻常的选择,如节衣缩食供子女出国 
 留学等等。望子成龙和在子女身上寄托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是中国文化历史积淀中 
 孕育出的一种社会心理,而独生子女在城市中的普遍性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心理。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培林在即将出版的《中国社会学白皮书》中论 
 述的一段话。
 
     支持李的这一观点的是中国社科院近期所作的一项调查。当问到“您家将钱 
 存入银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选择“用于子女教育”的中国公众占首位,高 
 达64.2%,高于一般人们认为很重要的养老(46.2%)、就医(51.4%)和
  购房(37.1%)等用途。在问到“未来5年您的家庭消费会排在前5位的是哪几项 
 ”时,选择“自身和子女教育”的人占82.8%,仅次于“吃”(91.6%),高 
 于穿、住和医疗保障这些消费大项。此外,有68.2%的被调查者说自己家里现
  在或未来5年内有人上学。有一半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上学。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一份调查也同样显示,中国90%的家 
 长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60%的人表示为孩子上学即使举债也在所不惜。
 
     李培林说,这并不是说目前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教育消费基 
 础,而是因为在大众中确实存在节衣缩食为孩子教育的强烈愿望。
 
     据李培林介绍,他们还对100位教育专家做了专访式的调查。在发展高等教
  育的基本措施上,被专家们列在首位支持的是“扩大政府教育投资”。“鼓励民 
 间投资办学”和“改革专业设置(改革教材)”,也是大家共同的呼声。
 
     对于教育走向市场的问题,大多数专家均赞成高校学生毕业分配应市场化。 
 但对高等教育产业化,却有许多专家投了反对票,“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 
 。”专家们认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市场的人才需求,引入竞争机制,后勤服务 
 应社会化,鼓励各种形式的办学,这是高等教育是“产业”的含义。但高等教育 
 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不能违反教育的自身规律,否则就会有“卖文凭赚钱”的现 
 象大量出现。在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值得警惕的。
 
  
  -- knox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