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armer() 
整理人: (2000-04-11 12:59:18), 站内信件
 | 
 
 
发信人: GoldenSea (GoldenSea), 信区: Physics 
 标  题: 伽利略:历史的真相与大众的记忆 
 发信站: 武汉白云黄鹤站 (Thu Mar 30 10:36:44 2000), 站内信件 
   
   ■在历史与大众记忆之间存在着多种偏差。伽利略不曾登上比萨斜塔进行落 体实验,这在今天的科学史家而言已是常识。 
   ■“如果存在着某种简单的解释,那只能认为这是社会权威一贯残酷压制少 数人意见的结果。在伽利略一案中,这个权威与其说是基督教,不如说是亚里士 多德学说。” 
   ■由于双重真理论为伽利略式自然哲学所提供的辩护是有限的,当伽利略不 再满足于拯救现象说,而要探寻其背后的本体论意蕴时,其自然哲学就成了一种 失去保护的思想,这便为那些始终想要置他于死地的人提供了机会。
   ■伽利略之结局,意味着意大利科学在当时的无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的降临 ;正如布鲁诺之死,意味着意大利文艺复兴之终结。 
   在大众话语中(如,在中学物理讲堂上,或在某些以“话说科学”为题
 的报刊栏目上),伽利略(G·Galileo,1564-1642)的名字是与比萨斜塔
 实验以及伽利略审判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说,在数百年前的一个阳光灿烂
 的早晨,意大利比萨大学年轻的伽利略教授带同一群同事、学生登上比萨斜
 塔,面对众多的闻讯前来观摩的市民,将两只重量相差悬殊的铅球同时从塔
 顶落下,结果这两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伽利略成功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
 以来的物理学学说,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落体定律。后者则是指,伽利
 略因捍卫哥白尼日心说而受到罗马天主教教庭审判,从此失去人身自由;因
 此,伽利略是科学与宗教之间血与火般冲突的牺牲品,是科学的殉道者。 
   但是,在历史与大众记忆之间存在着多种偏差。伽利略不曾登上比萨斜
 塔进行落体实验,这在今天的科学史家而言已是常识。现存的文献中没有任
 何文件表明他曾登塔进行实验,倒是有文献说明:当他晚年困居于佛罗伦萨
 郊外阿圣翠宅院时,有一群年青哲学家(伽利略早年在比萨大学的教授职位
 的现任担任者与他的朋友们)曾于比萨斜塔进行意在肯定亚里士多德学说的
 各种落体实验,他们得到了令他们满意的结果并将结果通知给了伽利略(16
 41)。(注:在空气中进行自由落体实验,当距离足够高时,的确会出现这
 种结果。亚里士多德学说正是在常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能解释常识)
 当伽利略于1632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公布其匀加速运动定律时,他没有
 就他获得此定律的过程给出任何具体说明。对此,柯瓦雷派科学思想史家认
 定,伽利略得出落体定律并将其提升至普遍物理定律的地位,用的是逻辑的
 方法,他将经院哲学的思想实验发展到新的阶段并得出落体定律。如果说伽
 利略用到了经验资料,那么这些经验资料也是他的中世纪物理学前辈早已拥
 有的资料,他本人不曾做过新的落体实验,更不曾基于新实验确定物理定律。 
    那么,伽利略到底做不做实验?答案是肯定的!少年时代伽利略就曾协助他 的父亲 
 进行过音乐实验,后来,他用他自己发明的望远镜观察太阳黑子的运动,观察木 星卫星 
 的运动,……而且,他做过炼金术实验,做过自由落体实验!他不但会进行严格 的数理 
 推理,更是一流的实验者。伽利略曾以严格定量的方式进行自由落体实验,他所 用的长 
 度单位punto系沿用他早年从事音乐实验时的长度单位(相当于0.94mm),他所 用的时 
 间单位rempo同样十分精细(相当于1/92sec),他进行落体实验的高度在数百p unti至 
 四千punti之间(只有在较短距离条件下,才可以忽略空气阻力造成的影响)。恰 恰正是 
 这些实验构成他确立落体定律的基础:他据之对前人关于物体下落速度与距离、 时间乃 
 至于物体体积之间数学关系的各种猜测进行判断、取舍,并设计新的实验,终而 确立了 
 落体定律。(伽利略的落体实验手稿至今仍留存于世,其上只有图与数据,以至 伽利略 
 文集的早期编辑者将这些手稿排除于文集之外) 
   回头再看伽利略案件。在此,我们必须追问的是:伽利略为什么、又是怎样 被人送 
 上宗教法庭的? 
   伽利略学者德雷克,在对伽利略的科学生涯以及这幕悲剧的发生背景与过程 作较详 
 细的考察之后,指出:“如果存在着某种简单的解释,那只能认为这是社会权威 一贯残 
 酷压制少数人意见的结果。在伽利略一案中,这个权威与其说是基督教,不如说 是亚里 
 士多德学说。”他认为,伽利略的一生是与在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主 义及其 
 自然哲学学说相抗争的一生,论战不断地发生于维护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哲学家们 与伽利 
 略及其追随者们之间。在关于落体问题、太阳黑子的发现与解释等一系列论战之 中,哲 
 学家们始终居于下风,理屈词穷之际,他们不得不乞灵于教会,将一些先前并不 支持他 
 们的神学家们拉入他们的“反伽利略”同盟,并且最终将伽利略送上了天主教法 庭。而 
 《对话》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批驳、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家的无情嘲弄以及它 对各种 
 反驳地动见解之证据的反驳、对哥白尼体系的赞赏,只是导致伽利略最终受审的 直接原 
 因。很可能是一位哲学家将1616年的一份并未签字生效的文件——这份文件禁止 伽利略 
 以任何形式宣讲、传授地动学说——面呈教皇乌尔班八世,说服教皇相信他本人 就是《 
 对话》中的那位愚蠢的“头脑简单的人”——辛普利丘(Simplicio,the“simp le-mi 
 nded”),以致这位曾是伽利略朋友的教皇终于变得怒不可遏,对伽利略发出强 制性的 
 传讯令…… 
   1633年2月,亦即在他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 的第二 
 年里,伽利略被强制传讯到罗马天主教法庭接受审判,最终因“具有重大异端嫌 疑,亦 
 即持有、相信违背《圣经》的错误学说”而被判处“入狱”,同时,他的这本《 对话》 
 也被列为禁书。在伽利略按照判决书上的要求表示悔罪并起誓弃绝“错误学说” (亦即 
 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之后,在朋友的周旋下,对他的判决改为狱外监处,最 后他得 
 以于1633年底返回他在阿圣翠的宅院,在宗教法庭官员的监视下渡过余生。 
   在此,我们还要放大视野、继续追问:如果说16世纪前后的意大利缺乏思想 自由, 
 那么,为什么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伽利略以及他的新科学?反之,在这片萌发了 文艺复 
 兴与科学革命的土地上,为什么又发生布鲁诺(G.Bruno,1548-1600)与伽利 略的悲 
 剧? 
   限于篇幅,我们将直接给出以下几个命题并将据之回答上述问题:1>意大利 是基督 
 教文明的中心,这意味着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有着强大的保守势力 。另一 
 方面,意大利是城邦体制国家,没有统一中央政府,这有利学术发展。2>中世纪 末期以 
 来双重真理论(神学真理和哲学真理同为上帝的真理,两者必定不矛盾)盛行于 世,而 
 当时罗马教庭对双重真理论持认同或默许态度。双重真理论可为当时科学或理性 学术提 
 供某种辩护,但这种辩护却是有限的,一旦超出这一限度,哲学真理必然要与神 学真理 
 迎头相撞。事实上,理性一旦取得一些长足进展,便很容易形成一些与《圣经》 或教廷 
 正统见解相冲突的见解。此时,双重真理论便不攻自破,而自然哲学家必须发展 出新的 
 辩护理论。3>在意大利这一神学文化中心,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不可能取得成功 。这在 
 当时就意味着:意大利政治改革与学术的自由发展均缺乏新的持久的动力。 
   而我们结论是:1>由于意大利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且由于罗马天主教廷 默认双 
 重真理论,这便为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必要充分条件。这正是16世 纪意大 
 利的光荣之所在。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伽利略顺利地发展出了他的“新科 学”, 
 并敢于把矛头直接指向亚里士多德学说。数学及思想实验的严密推理与实验相结 合,为 
 伽利略赢得了声誉,也为他在一系列科学论争中击败维护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学 说的哲 
 学家们奠定了基础。2>另一方面,由于意大利同时也是保守势力的中心,由于双 重真理 
 论为伽利略式自然哲学所提供的辩护是有限的,当伽利略不再满足于拯救现象说 ,而要 
 探寻其背后的本体论意蕴时,其自然哲学就成了一种失去保护的思想,这便为那 些始终 
 想要置他于死地的人提供了机会。伽利略悲剧般的命运就降生于对这种极限的超 越之中 
 —— 
   事实上,早在1615年,伽利略就严肃地面临并考虑过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 问题, 
 并决定采用拯救现象说。然而,至50岁时,伽利略,这位最最虔诚的天主教徒, 终于掌 
 握了在当时说来可谓是“最好的”有利于哥白尼学说的证据:木星卫星周期的计 算与解 
 释以及潮汐现象的地动解释。因此,他在《对话》中,竭尽全力对一切指责地动 观点的 
 证据作了反驳。此时,对不再采用拯救现象说的伽利略来说,似乎只有两条路可 供选择 
 :要么对字面上与地动学说矛盾的《圣经》的有关文字另作解释,使之适于新科 学(新 
 的观察、新实验与新解释)所提供的诸项见证;要么彻底地分开科学与神学。他 甚至预 
 见到了危险,但为了神学的尊严,在《对话》中,他这样告诫神学家们: 
   请各位神学家们注意,在你们企图把关于太阳不动或地球不动的命题看成是 关系到 
 信仰的问题时,这就存在着一种危险,即总有一天你们会把那些声称地球不动而 太阳在 
 改变位置的人判为异端;我是说,终究有一天会在物理上或在逻辑上证明:地球 在运动 
 ,而太阳是静止的。 
   ——伽利略就这样走向了他命运的星辰。伽利略之结局,意味着意大利科学 在当时 
 的无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的降临;正如布鲁诺之死,意味着意大利文艺复兴之终 结。 
   相关读物 
  -- 心若行云流水,不滞于物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0.58.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