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yy111() 
整理人: bsese(1999-12-20 12:34:37), 站内信件
 | 
 
 
引自:《新编历史史话》1984出版 
 
 《本草纲目》问世41年后,另一部科技巨著
 《天工开物》也问世了。在当年曾风行一时。
 可是,乾隆以后由于政治的原因,问津者日少,
 在中国渐渐地淹没无闻了。然而,这部巨著
 传入日本后却受到欢迎,又从日本传入欧洲,
 被译为多种文字,出了一版又一版,广泛流
 布开来。其中法文译本誉称为《中华帝国
 古今工业》。民国时期,中国学者们重新
 认识到这一古籍的重大科学价值,然而苦苦
 求索,却未能找到原著,几经努力,才从
 日本找回几种翻刻本印行。
   原版写于1637年,故原版又叫崇祯版。
 共分十八卷,包括谷麦豆麻的栽培、加工;
 蚕丝棉麻的纺织与染色,制盐、制糖、榨油、
 铸铜、冶炼、开矿,制作砖瓦、陶瓷、器具、
 车船、石灰、硫磺、白矾、兵器、火药、纸、
 蜡等的生产技艺。
   书中绘有123幅插图,包括提花机、钻井
 设备、轧蔗机、大型浇注锤锻千斤锚、阶梯
 式磁窑、玉石加工磨床等。所绘内容,结构
 准确,比例恰当,立体感强,依其图样与数据,
 即可将所绘的各种机械设备重新制造出来。
   其中记述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锌技术,
 凡化学文献论述到金属锌的最初冶炼时,通常
 都要提及《天工开物》。
   宋应星根据作物品种往往因环境差异而引起
 差异,蚕蛾也因不同性状的品种杂交而引起后
 代变异等情况,提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
 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看法,后世达尔文谈及
 生物进化与变异时,也曾引述过宋应星的这
 一见解。
   他还以投石击水,引动水波,比喻声音的传播。
 他以汞和硫炼制朱砂为例,初步提出了质量守恒
 的看法。又以铁失而化为土作例,初萌物质不灭
 的观念。
   其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天工开物”、
 心物辨证的。
   宋应星入清以后,隐而不仕,并教育子孙三代
 不应清朝的科选。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科学巨星,
 享年80余岁,约故于康熙初年。其遗作还有:
 《野议》、《思怜》、《谈天》、《论气》。
 
 
 
 
 
 -- ※ 修改:.yyy111 于 Dec 19 22:10:42 修改本文.[FROM: 202.98.167.174]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8.167.1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