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jfjfj() 
整理人: glonely(2001-01-06 14:58:13), 站内信件
 | 
 
 
对曝光控制中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预备知识:“档”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曝光主要由快门和光圈控制,两者都以档(stop)为单位。在同
 样光线下,快门增加一倍,或光圈增大一倍,落在胶片上的光增加一倍。于
 是,档就成为界定曝光量的一个简单易懂的单位。由此类推,在不同的光线
 下,同样的光圈,若快门要相差一档取得在胶片上同样的曝光量,那么两个
 光线的亮度就相差一档。于是,“档”也可成为衡量亮度的单位。
 
 为了把这种亮度的衡量办法数值化,于是人们就定义了一个基本参照值:EV
 (exposure value)。若一光线强度用ISO 100的胶片记录,快门时间为一秒,
 光圈f/1.4时达到“合适”的曝光,这一亮度就被定义为EV=1。别的不变,
 但快门变成半秒,光的亮度就叫做EV=2。由此类推。这样一来,整个场景的
 亮度就可以用EV值来表示。EV值差1,曝光就差一档。
 
 一个场景,不同部位的亮度显然不同。如:强烈阳光下的白墙,和阴影里的
 一堆黑煤。从他们反射出来的光的亮度,也许就相差十至十五档。若太阳也
 在画面里,这亮度就不知要差到哪儿去了,三十档?四十档?没试过。
 
 胶片的“动态范围”
 
 胶片所能记录下来的亮度范围极其有限。亮到一定程度就是全白,暗到一定
 程度就是全黑。两极限之间的亮度差,就是胶片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
  通常,黑白片的DR有15档左右,彩色负片的动态范围有7-8档,彩色反转片面
 的动态范围约5档。
 
 曝光控制
 
 所谓的曝光控制,其实很简单。若把场景的亮度画成一纵柱,最亮在上,最
 暗在下,任何一个给定的曝光,只不过是在这一纵柱上框出一个窗口(见图)。
 在框里的东西就被记录在胶片上,在框之外的非黑即白毫无细节。怎么个框
 法,就是曝光的控制,其技巧另文再谈。图中示范了三个不同的曝光,明显
 可见主体在胶片上记录下来的亮度是不同的。
 
 (这图怎么看?场景、胶片、照片的明暗均以不同灰度代表,负片得想象着
 按正片看。每个曝光的框里,正中央代表曝光的参考值“中灰”。曝光的框
 偏上,表示把太亮的部分按中灰曝:曝光不足,主体就在胶片或相片上发黑;
 反之则曝光过度。注意记录在胶片或相片上的灰度变化:最底下总是全黑,
 最上面总是全白。)(对不起,图里的文字只有用英文。)
 
 
 曝光误差:宽容度。
 
 从胶片到照片,还有一个曝光过程。相纸的动态范围更小,估计在3-4档左右。
  印相过程的曝光控制也是类似的道理:以相纸的动态范围在底片上框出一个小
 窗口:在此框内的被印在相纸上,框外的则再现为非黑即白。图中示例两个不
 同曝光的胶片:一准确曝光,一曝光过度。由图可见,采用适当的印相曝光,
 原来在胶片上曝过的主体还是有可能被搬回到中灰,以达到矫正原来底片的曝
 光误差。摄影时曝光所许可的误差,就是所谓的胶片的“曝光宽容度”(exposur e 
 latitude)。
 
 简单计算可以发现:比较一个正确的曝光和一个错误的曝光,如果想要两者在
 最终的照片上看起来一样:黑是黑、白是白、灰是灰,所容许的摄影时的曝光
 误差(也就是宽容度)其实就等于底片与相纸的动态范围之差的一半。对彩色摄
 影来讲,宽容度大约是两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彩色摄影曝光差那么一
 两档都没事。对黑白摄影,这宽容度就更大。(但是,曝光不准确,还是会有
 差别的,明眼人能看出来,这主要由于一些反差、色彩还原等的非线性特性所
 致。)
 
 这里所讲的宽容度,还是狭义上的。按以上讲法,对反转片就不存在宽容度问
 题,因为片子本身就是最终作品,不再有后期矫正的机会。但通常人们还是提
 到宽容度这词。这个意义上的宽容度,是指我们视觉上的感应能力。主体该多
 亮,常是见仁见智;曝光差1/3档不见得人人都看得出来;看得出来的也不见得
  人人都觉得有什么大不了。通常我们也把这样的差别归结于“宽容度”。故人
 们常说:反转片的宽容度是1/3至1/2档。
 
 以上谈的其实是曝光、成像过程的机制,但我觉得这也是理解、掌握曝光的关
 键。希望这段文字对影友们理解曝光有一定帮助。
 
 本人不爱读书,这些是总结于个人的理解与体会。翻过几本书,没见哪里有系
 统介绍。说得不对请诸位指正。若您找到哪本书有讲的,若不同,以本本为准; 
 若相同,只说明咱理解正确。没学过 Ansel Adams 的区域曝光法,但似乎原理
  相近相通。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9.34.2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