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ox() 
整理人: aokven(2002-11-04 15:20:43), 站内信件
 | 
 
 
 薛兆丰
 
   科技概念股的泡沫,部分应该归功于某些IT评论家的造势——这
 是我不久前参加北京一个经济论坛,聆听IT评论员、互联网实验室的
 “首席经济理论家”姜奇平先生讲演后的感受。
 
   姜先生说,亚当·斯密和罗纳德·科斯都认为,从生产到销售的
 中间渠道越多,盈利的机会就越大,Compaq就是相信这种哲学的传统
 企业之一;而“新经济”则主张从“迂回经济”过渡到“直接经济”,
 靠减少中间层来盈利,Dell就是这种新型企业,云云。
 
   要是主持人当时能够给听众提问的时间,而不是马上引入另一位
 讲演者,我就一定会站起来反对的。
 
   斯密和科斯说的是,人们之所以进入工厂工作,而不在家里单干,
 并且不直接向消费者出售产品,是因为寻找买主和讨价还价的成本太
 高。从另一个方向看,消费者之所以不直接向厂家购买产品,而向中
 间商购买商品,也是因为搜寻和议价的成本太高了。
 
   在香港,屋主如果打算装修,就会把工作包给判头,判头再把工
 作分包给粉刷、电器、木器、地板等工种的散工。另一位杰出的经济
 学家张五常指出,增加了中间层,反而充分利用了判头对散工的监督
 知识,所以比由屋主亲自张罗,更能降低交易成本。
 
   其实,由斯密开创、再由科斯和张五常等人完善的交易成本理论,
 其中心非常浅显:无论是增加中间环节,还是减少中间环节,目的都
 只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是的,或许Compaq和Dell采用了不同的销售方式,但那是在尝试
 不同的竞争手法。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降低交易费用,而不是
 姜先生所说的,Compaq是为了增加交易成本。我们也看到,在不同的
 营商环境下,这两种手法也是各领风骚的。
 
   当然,我明白,姜先生的本意是要证明互联网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但证明的过程错了,结论也不全对。事实上,互联网只能在某些场合
 下降低交易费用。
 
   我第一次从网上买书,是靠一位美国朋友的信用卡付的钱。结果
 过了半年,书才从LFB.org寄到。第二次我从Amazon.com买书,过了
 8个月还没到。查问后,他们说给我免费重寄一次,3个星期后收到。
 不管问题出在中国还是美国,当樊纲先生在同一个论坛指出,中国的
 支付体系和物流体系,还远远不能实现电子商务的梦想时,我十分赞
 成。
 
   中国的电子商务,在网络硬件平台、货币支付体系、物流交付体
 系、权益保障法规等一系列的环节,都仍然十分幼稚,用这样的体系
 来进行交易,交易成本不是减低了,而是大大上升了。换句话说,要
 推动这些环节从幼稚走向成熟,一样要花费巨大的成本。
 
   农民通过互联网购物无疑还是天方夜谈,而居住密集的城市居民,
 是拨号、连接、浏览、选择、输入然后等待方便呢,还是下楼走几步
 方便呢?这就是现在香港的几家连锁超市将“苹果直销”打得落花流
 水的原因。
 
   不少志在圈钱的IT人,一问起他们的业务和发财大计,他们就给
 你讲故事,带你逛花园,凭借他们的文学创造力,打造新世纪的经济
 学。听众似懂非懂的时候,或许会肃然起敬;但只要小心求证,那就
 只能是些笑话。IT泡沫的一部分就是这样吹成的。
  -- 黑啤--酒扎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