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indowsxpme(小xin漂移∞) 
整理人: arai(2002-06-22 15:55:26), 站内信件
 | 
 
 
ED/LD/UD鏡老實說不是都不是純正光學玻璃(氟冕玻璃?),
 視種類種類不同,有很多的構成材質。
 尤其是瑩石,根本就不是玻璃,所以才擁有
 玻璃類所沒有的超低色散特性。
 這些低色散鏡片幾乎都具有難加工
 對溫度變化敏感等等的特質。
 
 況且玻璃本身也非固體,相變範圍也很大
 本生燈就可以把把玻璃燒成液態流質
 把鏡片燒得變形能證明什麼? 搞不懂。
 有些塑膠比玻璃還耐高溫哩!
 
 即使是最廉價的鏡頭也不可能全部採用樹脂鏡片
 因為光學玻璃並沒有各位想像中的貴﹍
 光學玻璃是貴在研磨拋光與鍍膜,
 特別是曲率、尺寸很大的,或是材質特殊很難加工的﹍
 玻璃原料當然也要錢 但常用係數材質都不會很貴
 
 況且光學鏡片的透光率/折射率仍舊較大部分的樹脂材料好得多
 廠商不會笨到去用十幾片樹脂鏡片來完成五、六片玻璃就可以辦到的事
 因為要連動這十幾片鏡片的機械結構遠比連動五、六片難太多了
 而且塑膠鏡片溫度特性一般而言還是不好 要鍍膜很困難的
 
 樹脂鏡片有它的優勢 特別是在自由構形鏡片的製造
 如非球面鏡便是 但用樹脂製造非球面也不是簡單的事
 高精度大尺寸的複合型非球面成本也很高!
 
 絕大部分塑脂灌膜非球面鏡片出現在各位常用的CD Player中
 原本需要三、四片鏡片才能精準對焦的雷射光
 用上非球面只需要一片就夠了(單波長光線沒有色散問題。)
 
 還有即可拍相機鏡頭,幾乎也都是塑膠灌膜的(非球面)樹脂鏡片
 其實以其光圈F8/F11而言,解析力效果通常也不錯呢。
 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鍍膜,所以能量傳輸率與頻譜特性都不好
 顏色平淡與邊角的色散都滿明顯的。
 如果Sigma或Tamron這些做廉價非球面的公司,能推出複合非球面
 且有鍍膜的即可拍 應該會有市場吧?
 
 還有許多鏡片本身就有變質的特性 塑膠鏡片只是比較嚴重而已
 加上鍍膜也會氧化 平價鏡頭用久了都會跑色
 有些玻璃本身還會吸取水分並發生水合反應 
 久了不但跑色連光學特性也會改變!
 
 廠商在設計產品之初通常也都會先決定產品的售價與壽命。
 便宜的產品自然無法用上耐久性好的高價材料
 或是用了光學特性好但易變質的元件卻無法提供不與
 外界接觸的鏡組設計,這都是天生的宿命。但不能以此
 推論所有的鏡片都是樹脂鏡片,這不夠充分也不合邏輯。
 
 高價鏡頭通常都有如下的設計考量:
 1.使用同等光學特性但耐久性較好的光學材料配方
 2.若1無法達成(如使用了UD/LD/ED等怪材料)則設法
 將其封閉在鏡組之中隔絕與外界空氣接觸的可能
 3.使用耐久性較好、較嚴格的鍍膜程序
 4.鍍膜設計盡可能補償各種玻璃對頻譜吸收的差異性
 (高折射玻璃通常會有吸收低頻光的特性,致顏色偏藍
 鍍膜必須加以補償)甚至連日後玻璃變質偏色一起補償
 (同時把鍍膜變質偏色的因素考慮進去就可以進行補償)
 5.以總數較少但個別特性較好光學元件取代較多但特性較差的組合
 因為這樣可以提升整體組裝精密度,減少組裝線上的品質異動
 同時較少的總鏡片數對色彩/耀光都有很大好處。
 6.避免鏡筒大幅度的伸縮與減少接縫。一來減少動件數量
 提升可靠度,二來增加光軸準確度,三來避免不必要的雜物進入。
 
 這樣的差異可以從定位「相近」的Nikon/Canon定焦鏡頭與
 Contax/Leica定焦鏡頭比較中發現,後兩者表現「通常」略勝前兩
 者,但使用的鏡片數量反而較少;但價格卻也不成比例的增加。
 
 變焦鏡裡也可以觀察到近似這樣的現象;但是不甚明顯,因為
 變焦鏡太複雜,很多都已經趨近大量生產容許的最大上限,大約
 15-17枚左右,倒是鏡片材質好壞差別很大。
 
 有幾個勉強近似的例子:
 
 Nikon 17-35/20-35 F2.8 前者焦距較廣但鏡片反而少用一片,
 分別為13枚與14枚,雖然都是高級鏡,但廠商寧願使用較少的總鏡
 片數,因為真的有好處。Tokina20-35/2.8及Sigma18-35/2.8-4又多
 一枚達到15枚(不過Canon也是啦﹍所以這可能是反例)
 
 同時Tokina 20-35/3.4-3.5光圈較小竟然也用了13枚,Canon同級
 的20-35則少一枚,耀光與解析力反而是後者勝出;Nikon新出的
 18-35/3.5-4.5更少,只有11片,包含了前面所提及的複合非球面
 鏡片與火烤會變形(?)的ED鏡片,評價卻幾乎是一面倒的好。
 
 
 所以不要太計較你買的鏡頭到底有沒有塑膠鏡片,如果是高檔
 鏡,就算有用到塑膠鏡片一樣可以給你很好的效能與持久性;
 低檔鏡就算全用玻璃鏡片也有可能給你很爛的結果。
 
  ----
  
 靠近我~~~小心被 Ki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