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ixiaoyao9521(考试一家禽) 
整理人: yujinxiang.(2001-10-27 20:38:29), 站内信件
 | 
 
 
4) 桂林的科技 
 说到科技,它包含的领域和内容太广太多,我并不是科技专才,当然说不了什么。 
 但对发展不同领域里的科技而言,我想,有些东西又是共同的,比如需要资金和人才。 
 既然科技的低材料消耗和高价值产出是大家共睹的,那么在桂林大力扶植科技产业也应 
 成为让桂林走出低谷的关键。就这个意义上来说,资金和人才是桂林最应珍惜的东西。 
 
 自电子大厦和长海厂没落以后,桂林的科技似乎就开始一蹶不振。现在信息产业正 
 在国内迅速成长,我真希望看到哪位电脑或信息管理人才能让桂林也搭上这班车。在桂 
 林值得注目的另一个科技企业是“三金药业”。不过,“三金药业”这支独秀能够秀多 
 久,还得看它能否研发出西瓜霜系列以外的新产品。有时候我就天真地想,桂林不是有 
 家中医院吗?如果“三金”的领导人现在有眼光,就该投点钱到中医院的某个科研小组 
 去,让他们研制什么潜在的抗癌新药。如果成功,产品归“三金”,“三金”以后岂不 
 是不用愁了?同时,中医院的科研小组有资金为底,科研水平岂不是也节节上升了?虽 
 然我也知道事情不会是这么简单,但有一点我想是行得通的。那就是,科技企业应广泛 
 依靠和挖掘当地科研机构(包括高校)的潜力,积极将成果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同时, 
 高校办学及搞科研也应面向企业和社会,让人们知道科研的价值和重要性,这样才可能 
 筹到充足的资金。谁都知道科研的国家拨款是杯水车薪,靠不住的。 
 有时,我看到诸如辉瑞(产伟哥的药厂),礼来,杨森,葛兰素之类的外国药厂在中 
 国卖药,贵得非让人倾家荡产才得一疗程,心中真有说 
 不出的恸。 
 5) 桂林的文化。 
 近来看报道说壮族的“三月三”都移到北京去办了,我便开始怀疑 
 今年桂林的龙舟还划不划。如果说科技还有实验和技术在的话,文化就更是抽象和广泛 
 的概念了。文化是受人喜爱的,是可以延绵永久的。如果说桂林没落得什么都没有了, 
 但只要它还是文化名城,它就仍会被人怜被人爱,它就能催生应有的一切。可能有人会 
 反对我说,桂林文化哪有你说的那么荒啊?皇城师大,桂林图书馆,桂林石刻,和那些 
 墓碑不是都还好好地在那里么。不错,皇城师大、桂林石刻是桂林文化最宝贵最真切的 
 代表。但我更祈求和呼唤的是活的文化,即人。如果说我们还偶经皇城享受其荫的话, 
 可想那些荒岭野墓里的石刻有多么寂寞了。我想,我跟大多数人一样,才情有限,言语 
 也不灵光,即便能悟到桂林的什么,也总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只能将这些说不清道 
 不明的东西埋在心里,任它消亡。但真正的文化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比常人看得更深 
 ,悟得更清,而且能将这些感悟清清楚楚地写在纸上,变成文字;或活生生地画在纸上 
 ,变成图画,感染人,教育人,充实人。说实话,这样的文化人在桂林我也不求多,只 
 求一个: 
 一个象余光中那样的诗人, 
 一个象余秋雨那样的学者, 
 一个象李可染那样的画师…… 
 有时,我以为我可以让我理想中的桂林远去了,可是,人的希望和理想就是那 
 么地固执,它让我穿过泥泞的街道时,看到雨后的新枝;它让我面对满天的尘土时,透 
 视远处的山影;它在我转过黑暗的墙角时,飘出桂花的清香;它在我心怀沮丧时,映满 
 火红的朝阳…… 
 “唉哟,洋洋洒洒都写了三大篇了!” 老公在我身后笑道。“可是,光写有什 
 么用!你自己能做些什么呢?” 我说:“如果我发了大财,我就把余光中余秋雨李可染 
 一起挖到师大来做教授!”老公道:“如果你只发了小财呢?”我说:“那就只好建一 
 座书画苑或修修虞山苗圃了。”老公又道:“我看你这辈子是没什么希望发财了。如果 
 你始终是工薪阶层一个呢?”我噜嚅了半天说:“我会为桂林种棵树。”老公又道:“ 
 如果不幸降临,你成了身无分文穷光蛋了呢?”我想了想,说:“那,我就在自家门前 
 种株花,噢,不,就种一棵草吧,哪怕仅仅是一棵草……” 
 
 -- 
 ※ 来源:.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202.38.250.1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