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hkfw() 
整理人: hotdragon(2001-08-18 02:07:13), 站内信件
 | 
 
 
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为表对海神的虔诚,求赐国泰民安,于是下诏祭四海,
 于广州南海镇建筑南海神庙,并取近巫一人,主持洒扫,庙内多种松柏。这一
 位之南海之神便是祝融。祝融本是火神,如何竟成了合水火为一的神?这有许
 多传说。传说一,祝融乃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号为赤帝。他精通乐理,常于
 高山演奏,感教黎民。他死后葬于南岳衡山之阳(舜庙南峰),后人为纪念他,
 就称此峰为祝融峰。传说二,上古帝喾在位时,颛顼的儿子重黎司职“火正”,
 为民造福,鞠躬尽瘁,帝喾于是赐以“祝融”的封号,意即继续照耀苍生。在
 以上传说中,因南岳于南海同属南方,故祝融兼掌神权。传说三,黄帝时,祝
 融为六相之一。帝南巡,迷路于深山,乃派祝融“辨乎南方”,因任司徒。也就
 是说,南岳衡山是祝融辨别出来的。后来,祝融被封楚地,成为楚国人的始祖。
 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这个火神,楚人的
 始祖祝融,就这样兼任海神了。传说四,尧帝时期,洪水为患,帝令鲧治理,
 可九年过去,毫无成效。鲧后来得知天上有“息壤”,能生长不止,积山成堤。
 他于是设法将它窃到人间,终于堵塞了大水。不料天帝被此举触怒,派火神祝
 融杀鲧于羽土,夺回了息壤,随后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让他掌管一方之水的
 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祝融身兼火水两职,衡阳南岳祝融峰是其真正的宫殿。隋文帝欲祭南海,当然
 要选择一个供其管理南海的驻地。这个地点最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靠近南海
 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海船出入祭祀;二是周围要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
 人到庙中顶礼膜拜和供奉管理。最后文帝选定了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的扶胥镇。
 古时的扶胥,即黄木湾(今庙头村),离广州城约八十里,面临扶胥江(珠江的
 一段),东连狮子洋,下接虎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被称为“去海不过百步,
 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是古代出入广州的海路交通要道,经此出海渡
 洋,可以抵达南海各国。事实上,南海神庙的建立,是与南北朝以来,广州地
 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海上交通贸易频繁有密切关系。当时,中国和西域诸
 国的交往,除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外,海上航运在南方口岸也急剧增加。由于
 海上风云变幻莫测,船商祈求海神保护的愿望也与日俱增,隋文帝下诏修南海
 神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顺应了当时民间和官府的需要。
 到了唐贞观年间,朝廷定下每年祭祀五岳、四渎、四海的制度,并规定广州都
 督制史为祠官,就近祭南海神。天宝十年,唐玄宗府认为“虚王仪而不用,非
 崇极之意也”,于是给海神封爵加冕,南海神祝融获号“广利王”,广利即是广
 招天下财利之意。这个封号与广州在中国海上交通贸易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有
 极大的关系。有唐一代,中国海运事业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唐时船队从广州
 出发,经南亚诸国,再进入印度洋,到达波斯湾,一直至非洲东岸。全线长达
 一万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航线。它在海路上沟通了亚非两大洲的
 联系,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往来。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形成。(有人据〈汉书·地理
 志〉认为秦汉时期便有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今广东徐闻<海康>。魏晋南北
 朝有了从番禺往东南亚的线路。)
 就在南海神庙建立的第五十二个年头。有一批外国人来到了广州。他们是波罗
 国的使者,刚朝贡唐天子完毕,回程时顺道登庙偈南海神,贡使将从国内带来
 的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庙中,却因迷恋庙中秀丽景致,流连忘返,因而误了返
 程的船。其人于是望江悲泣,并举左手于额前作望海状,希望海船回来载他,
 后来立化在海边。人们以为是神仙所化,加以厚葬之余,又漆其身加以衣冠,“祀
 于左廊,一手上加眉际作远瞩状”,封为达奚司空。因为他是波罗国来的,又在
 庙中植下波罗树,还天天盼望波罗国船回来载他返国,所以村民俗称此塑像为
 “番鬼望波罗”(在广州人的俚语中,外国人被称为番鬼),神庙也因此被称为
 “波罗庙”(事见方信孺《南海百咏》)。后人有诗咏达奚司空:“临流斫额思何
 穷,西光孤帆望眼空。屹立有心归故国,奋飞天翼御长风。忧悲钟鼓愁王膳,
 束缚衣冠苦汉容。慰尔不须怀心土,皇天雨露自来同。”写得十分贴切动人,入
 木三分。尤其一句“皇天雨露自来同”更是意味深长。
 另一个传说是宋仁宗庆历年间阮遵的记载,说达奚是天竺高僧达摩的季弟,于
 萧梁普通年间跟从兄长达摩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扶胥登岸,见到南海
 神庙雄伟非常,遂进庙拜谒。祝融见其身具神通,就极力挽留他在庙中协助管
 理风云。他尽忠职守,天天在海边巡察海上船只,后立化于海边。人们为纪念
 于他,塑像立于庙左东侧,并封为达奚司空,俗称“番鬼望波罗”。后人王渔洋
 也有诗咏:“兄为生佛弟为神,天竺西来剩一身。淡荡风光容貌壮,南无俎豆未
 曾湮。”
 我们并不必去考究到底哪一个故事更切合史实,不过据《新唐书?摩揭它国传》
 记载:“摩揭它,一曰伽陀。本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
 罗树,树类白杨。”显然,“达奚”来华及留种波罗于南海神庙是确有其事的。
 我惊疑的只是故事里当地土人的盛情与诚意,他们对于一个外国人可以如此礼
 敬有加,不但在其死后予以厚葬,还立像为纪,更与所崇拜的中国海神供在一
 起。种族与国界之分似乎丝毫没有混入他们的意念之中。更为匪夷所思的是,
 在第二个故事中,身为中国海神的祝融竟然邀异国他邦的达奚协同治理海事!
 其爱才惜贤、容人之量实在让人叹服。在那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论调高
 涨、内忧外患不断的年代,一个人(一个神)能有这样的胸襟,真是太难能可
 贵了
 唐王朝在广州对外贸易中获利丰厚。可是在中原人士的印象中,岭南一向是个
 穷疆僻壤、蛮夷之地,这时候朝廷仍然将岭南当作受贬官员的流放发配之地。
 许多人将梅关驿道视为畏途,更甚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白居易《送客春
 游岭南二十韵》就说:“蓊郁亡光晦,温暾四气身。云烟蟒蛇气,刀剑鱼鳄鳞。”
 当长安城中的才子佳人趋于乐原游,洛阳城里的大贾巨宦流连在牡丹丛,皇帝
 缱绻于华清宫,百姓醉心在长乐坊之时,几千里外的岭南黄木湾,中外樯帆云
 集,商贾沓来,物宝交驰,极尽一时之盛。泡在华清瑶池里的美女杨玉环此刻
 唯一想念的是“丹皮雪肉”的美味果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大抵当时中原民众对岭南知道的也就这么多。可以想象那时候朝中文武对任职
 于岭南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从“文明开化”的中原来“闭塞落后”的南方做官,
 不啻是一种扶贫式的活受罪,多少带有点悲壮色彩。
 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第一次正面大碰撞出现在唐代。唐玄宗开元四年(716
 年),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建议开辟梅关驿道以沟通南北。此后梅关驿道成为中原
 移民进入岭南的重要驿站,对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起了转运站的作用。韩愈、
 苏东坡等人就是由此入粤的。梅关驿道与“九龄风度”也就成了岭南史上的双
 璧。
 “九龄风度”(正直的人格,清淡的风格,富国利民的奉献精神)对岭南的影响
 显然不少。这并不是说唐代在岭南做官的人很清正廉明,一本正经,两袖清风。
 在岭南官员史上,能够为人称道的并不多。孔戣是个异数。孔戣是孔子的三十
 八世孙。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以国子祭酒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此后,以
 国子的祝册“自京师至”,孔戣本着“治人以明、事神以诚”的为政宗旨,亲自
 供奉宪宗颁发的“祝父”,配备太牢三牲之礼到南海神庙致祭海神。元和十四年
 夏至,再此前往祭祀,并拨款扩建庙宇。孔戣在广州的政绩较好,惠及民神,
 其“守节清苦,论仪正平”。大文学家韩愈在《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文中称他“正
 直方严,中心乐易,祗慎所职,治人以明,事神以诚”。孔戣的功绩不仅在于修
 葺神庙,更在于吏治。他刚一上任,便“尽除他名之税”,“罢衣食于官之可去
 者”,减少无谓的开支,让四方之使“以身为帅”,“公藏私畜”,赏罚分明。对
 于不听法令的“尤无良者”毫不手软,予与诛杀;妥善安置流落岭南的人士,“用
 其才良”,“廪其无造”。治与德导并行,很快出现“方地数千里,不识盗贼;山
 行海宿,不择处所”的情状,一时“神人具依”。一个中原人远离钟鸣鼎食的簪
 缨家族而来岭南为官,而能躬身至此,实在可敬可佩,亦不愧仲尼先祖的仁政
 之名了。这一位孔刺史后来的命运我不得而知,想来他不久便被调返京城或另
 择高枝去了,又或者终老于岭南,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他身在哪里,他
 的正直、明诚都会紧紧相随,终其一生不会忘失。
 关于孔戣,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他曾主持在南海神庙前不远的地方(即现
 黄埔电厂东侧)开凿了一条运河。运河宽十丈许,经志成围,穗东联围到横窖
 出东江,全程二十多华里。此运河的开凿,大大缩短了珠江到东江的航程,并
 减少了风浪干扰之苦,因此河道热闹非凡,长盛不衰。运河的航运价值延续至
 今,现今仍在为广大船民服务。只不过,若问起杭州的苏堤、白堤,成都的都
 江堰,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苏东坡、白居易和李冰父子而提及这一条扶胥古运
 河,恐怕谁也不知道它和孔戣这个人有什么关系,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条
 运河,因为它连名字也没有。也许我们今后应该称它为孔戣河。同样是为民众
 造福祉,为什么有些人的名字广为传颂,而许多人的名字却鲜为人知呢?或许
 是后者不四处张扬,虽然做了好事,也是不显山不露水,在这种意义是上说讲,
 无名英雄比有名的烈士更让人尊敬,孔戣也远可爱于白居易们。当然,老百姓
 们的眼光是雪亮的,谁好谁坏,他们是不会看不到的,所以孔戣的名字被刻在
 石碑上与南海神一样受到铭记。千百年过去了,他的名字依然鲜活动人。
 提到孔戣,这里有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韩愈,元和十四年,韩愈因上《谏迎
 佛骨表》,激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
 千”。岭南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地方。在元以前,这里一直是贬谪
 官员的流放之地,像李德裕、李纲、胡铨等人都曾有此遭遇。它又是中原移民
 南迁的集居地,在秦朝、两汉、两宋、明清,曾有过五次较大的移民潮。第一
 次移民约在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派任焦、赵佗统率大军南下,
 设南海、象郡、桂林郡;第二次,汉武帝时派伏波、楼般将军南征,这是中原
 最大一次移民;第三次,北宋末期,金人攻陷汴京,逃难民众随隆祐太后退往
 杭州途中,一部分人进入岭南,南宋末期,临安被元人攻陷,大队军民随小皇
 帝赵昰、赵昺到了广东;第四次,南宋末期的无权无势人民移民到岭南较偏僻
 地区(即客家);第五次,明末清初,反清抗暴的中原人来到广东西北地区。它还
 是政敌倾轧中失败势力的最后阵地,南宋和南明最后都是在广东覆亡的。另外,
 某些有隐逸思想的士人则把这里看作安全地带,例如葛洪和六祖慧能。岭南以
 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无论他们目的何在,哪怕只是匆匆而过,既然来了,
 就将其看作自己人,甚至供奉庙堂永久地纪念下去。韩愈是其中的一人,他是
 孔戣的朋友,又同在岭南为官,因此友谊日深。韩愈曾登临南海神庙,但似乎
 没有留下诗歌,有点奇怪。当孔戣修葺神庙礼成之日,韩愈已调往哀州任刺史。
 但孔戣仍请韩愈撰文以纪念这一盛事,“退之兄侠骨丹心,文采斐然,一定要帮
 我写这祭文。”“老朋友开到口,我老韩能不答应么?”韩愈敬重孔戣的为人,
 欣然命笺,洋洋洒洒千余字,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历史上
 与王勃《藤王阁序》、范仲淹《岳阳楼记》齐称。韩愈一生为人耿直,曾因上书
 极论宫市害民,被德宗贬为阳山令,又以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元和中随
 从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之乱。其诗歌风格多样,俊伟奇崛,一如他的为人
 一样。韩愈在潮州期间清正有为,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恶溪杀鳄”一事,并
 有《祭鳄鱼文》传世,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至今犹有韩江、韩山等遗风旧迹,
 供人追慕凭吊。潮州得称文化古城,韩愈功不可没。
 唐代对南海神之所以如此尊崇,是因为广州不仅是岭南的都会,还是海外各国
 来华贸易的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王朝在广州首设市舶使,管理对外
 贸易,获利甚丰。岭南自古以来海上贸易发达,是世界海洋贸易圈的东方中心,
 另一方面,广东自古以来就有农业商品倾向,商品经济较内地发达,商品意识
 较内地浓厚。在这种前提下,内陆文化中重农轻商,重名轻利的传统观念在岭
 南文化中不很重要,相反,注重实效,讲求获利则成为岭南文化的突出特点,
 人们往往重利而不图虚名,求实而不务实华,夸富而不虑尊卑,从而在价值观
 念,思维形态上表现初明显的特色,因为趋利,而要讲效率,由讲效益而珍惜
 时间,要求开放改革。所法所谓“欲我所欲,与人同欲”。广招财利的南海神自
 然就得到了人们的崇敬,南海神也就成为四海神中位次最尊贵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