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2ghijacker(君无口) 
整理人: y2ghijacker(2001-07-17 12:52:55), 站内信件
 |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老是听不懂黑人的口语,但是每次看到他们脸上丰富
 的表情和浑身上下动感十足的肢体活动,凭直觉我知道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
 动语言。不少白人青少年也模仿,进化论招呼谁,不管对方是男是女,都是一
 句“Hi,man,what's up!”青少年是街头口语的创造者,他们为了反叛社会,
 为了标新立异,就发明一些只有他们彼此才能明白的俚语切口。这些特殊语言
 虽然保证了他们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交流方式,但是却导致了全世界的表少年
 看上去很像象。
   大众传媒中,RAP的强节奏的音乐形式也在推波助澜,让一些违反正常语法
 规则的语句在学院里大为流行,比如说“对不起,我真的没有时间。”——“
 Sorry,I do not have no time ,man!”双重否定仍是否定,这种街头语言的
 经典之作倒不是CBS、NBC晚上播出的脱口秀(Talk show),而是前几年的一部
 好莱坞电影《PULP Fiction》(《纸浆小说》国内有人译作“黑色通缉令”,
 有点儿莫明其妙),影片是讲黑社会的故事,对白几乎全是街头的俚语,但是
 粗俗得让人拍案叫绝,我是看完电影后专程去书店买了剧本来看的,像是在读
 许国璋新编出来的英文语法教材。
   口语的智慧里自然还免不了另一项重要的特点:幽默。我跟一个爱罗嗦的
 美国人聊天,他的口头禅是:“I do not want to repeat,I say that again,
 I do not want to repert.(我不喜欢重复,我再说一遍,我不喜欢重复。)
 我觉得这很像我在公司里听老板训话:“Never say never to your client 
 (对客人绝不说不)”一样。 
   在美国也有类似中国相声的对白,比如在一个美国人爱乱起名的故事里,
 甲乙两个人讨论棒球队里的谁打第一垒,凑巧的是打一垒的家伙正好就叫“
 Who”(谁):
   甲:“Who's on first?”
   乙:“Yes.”
   甲:“I mean the fellow's name.”
   乙:“Who.”
   甲:“The guy on first?”
   乙:“Who.”
   甲:“The first base man?”
   乙:“WHO.”
   甲:“The guy playing first?”
   乙:“Who's on first!”
   甲:“I'm asking you!”
   关于这种语言还有个故事,修道院里3个修行者缄口发愿,每年只能讲一
 句话。第一年的年底,一个修行者说:“门口刚走过一匹白马。”第二年的
 年底,第三位修行者卷起被盖道:“你们要老是这么争吵下去,我就要走了。”
   看来语言的精神倒也不在乎多少。
 
  ---- 因为有了你,广州社区英语学习才更精彩!...: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