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dlizard() 
整理人: gzwzw(1999-11-26 13:00:45), 站内信件
 | 
 
 
七十年代末家里买了一个电唱机,可能如今的大部分网友们都没见过的那种。
 用的唱片有两种,一种是小一点的薄薄的,一种是大的极厚实的黑胶纹的。
 父亲从此出差回来的战利品就多了一样,而每次我都是先翻翻有什么新唱片,
 不象之前光掂着吃的。
 打那开始我知道了广东音乐,“彩云追月”,“步步高”。所谓的优美
 歌曲不外乎老电影插曲,“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柳堡的
 故事”,等等。后来有了那个时代最早的“流行歌曲”之一:苏小明的
 一个专集,“军港之夜”,“幸福不是毛毛雨”,已经让我觉得好听得不
 行,记得曾经喜欢一边听一边睡午觉。
 最让我如痴如醉的还得是相声,侯宝林,马三立,马季,唐杰忠,
 姜昆,李文华,高迎培,范振玉,郝爱民,数都数不过来。常常家里
 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就一路傻笑一路放那些听了多少次都不厌的佳作。
 虽然仍然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但今天想起来的确是精品:“如此照相”,
 “下棋”,“醉酒”,“戏迷”,“诗歌与爱情”,“钓鱼”,“画
 扇面”...... 二十年过去了,其中的精彩片段我依然能够整篇的背颂。
 我乐意接受新事物,但现在的相声怎么听都不得劲。我想可能是那时候
 刚刚打倒“四人帮”,很多老百姓不敢,也不能说的话都可以敞开说了,
 于是借相声演员的嘴冒出了大量的精彩故事。大凡成功的相声,无不是
 用幽默的语言批评落后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离开了讽刺,我想相声也
 就失去了生命力。
 
  --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孟尝君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33.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