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_xiaoyao(逍遥) 
整理人: k_xiaoyao(2001-01-18 11:54:21), 站内信件
 | 
 
 
猩猩研究的“性别歧视” jasper
 
    猩猩,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爱研 
 究它们。一方面是为了了解这种奇异的动物,另一方面是为了 
 更了解人类本身。 
    1972年去世的人类学家利基就是这方面的专家。早在五六 
 十年代,利基在物色猩猩研究员时,却指定要清一色的娘子军。 
 这算不算性别歧视呢?虽然这不是在普通实验室或动物园任职 
 的研究员,她们要长年累月在野外与猩猩一起生活,从中观察、 
 研究它们的习性。然而经验证明,女人在这方面确实更为出色。 
 利基的严格挑选非常有用,最初被录用的三名女研究员黛安·福 
 西、琼·古多尔和夏洛蒂·加迪卡斯,她们各自孤身一人跑进 
 荒僻的丛林中,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忍受着潮湿阴暗的生活环 
 境,以及随时出没的猛兽毒蛇,对一群大猩猩进行长期的专心 
 致志的研究,大大改变了世人对灵长目动物以及对人类自身的 
 认识。她们的成就是非凡的,她们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坚毅和献 
 身精神,连她们自己也想不到。 
   38年后的今天,古多尔仍在坦桑尼亚研究黑猩猩,加迪卡 
 斯仍在印尼研究猩猩,而福西如果不是在1985年在扎伊尔为 
 了保护大猩猩而被偷猎者杀害的话,也一定还会与她的“金刚” 
 们在一起。她们的成就吸引了大批女性加入她们的行列,走进 
 热带丛林去。 
   在利基的年代,灵长目动物学是个男人主宰的研究领域。 
 可如今,女性在这里占的不仅是半边天,而且是大半边天。不 
 久前,“保护灵长目联盟”发表了一篇关于研究猩猩工作的文 
 章,尽管文章强调了这项工作的艰苦和危险,读者要求参与研 
 究的信件还是如雪片般飞来,其中有八成来自女性。 
 与猩猩共存的女人 
    利基当初挑选女研究员时,着重她们的个性多于个人学历。 
 三个女人中,只有一个有大学学位。他认为,他需要的是观察 
 员而不是科学家;受过太多专业训练,必多绳规,反而不能作 
 细致的观察。 
    三人之中古多尔最早跟猩猩打上交道。在利基的带领下, 
 她60年代初就开始在坦桑尼亚研究黑猩猩,对戈姆比国家公 
 园的黑猩猩,有非常出色的研究。她如今已63岁,在多年的 
 耐心亲近下,她赢得了黑猩猩的信任,直至可以随着黑猩猩群 
 进入森林,在它们活动的地方结寮而居,就近观察它们的日常 
 生活和交往。这是人类第一次同野生的灵长类动物这样亲密地 
 在一起生活。她对黑猩猩的行动和群体之中的复杂社会生活的 
 发现和记录,为她赢得了国际荣誉。 
   加迪卡斯对印尼猩猩的研究可能是最艰苦的猩猩研究工 
 作。她是1971年由利基指派到婆罗洲的,在那儿的工作一直 
 延续到现在。那里的工作之艰难同印尼猩猩的习惯有关。它们 
 的外表同人类很不相似,主要是个头大,浑身长满长毛,手臂 
 长近2米,但在遗传物质上却有97%与人类相似,把它们唤作 
 “森林人”实不为过。它们主要生活在树上,特别是爱在雨林 
 高高的树顶上活动,每到傍晚,都要在树顶上花半个小时用树 
 叶营造一张床或巢来安睡。它们喜欢独居,只有母子才一起生 
 活,这段时间约有6年,儿子长大成熟,就会找自己生活的空 
 间去。 
   印尼猩猩很温顺,称得上沉默害羞,它默默地躲在树梢上 
 很难发现;找到了它,它又长时间不动声息。加迪卡斯初到婆 
 罗洲,在树林里走了一个多星期也不见一只猩猩的影踪。 
   也许猩猩的幼子太可爱,如今常为偷猎的对象,然后被贩 
 到文明社会去作新潮宠物,据说在台湾就有1000只。捕猎的 
 手段极其凶残,通常将母猩猩射杀,“要崽不要母”。这给加迪 
 卡斯带来新的工作,就是收养从偷猎者手中营救过来的猩猩孤 
 儿,然后教导它们在大自然中生存的本领,到适当时把它们放 
 回去。如今她在加里曼丹等地有多个这样的收养中心,有几十 
 个“学生”。 
   这样的课程是否有用是备受争议的。这些幼猩猩要由人饲 
 养,但又必须逐步减少由人供应食物以及与人接触,以让它们 
 学习在大自然中求生,但前来参观的游客的过分热情使这很难 
 实行。有人担心把这些幼猩猩放回大自然中去可能把从人类感 
 染到的某些病也送到猩猩群中去。另外还可能使一个地方的猩 
 猩的数量人为地增加,造成生态不平衡。 
    
                  猩猩更爱女人 
    
   护养幼猩猩,把女性在研究工作中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显露 
 出来。有过经验的研究人员都同意,男人和女人一起同猩猩接 
 触,总是女人首先得到猩猩的信任。原因是女人较纤秀,外观 
 上威胁性较少,较容易走到猩猩的身边,对暴躁的雄性猩猩更 
 是这样。猩猩可以从直觉中知道,男人是雄性动物,会构成较 
 大的威胁。 
    《国家地理杂志》资深编辑玛丽·史密斯同利基有过紧密 
 的合作,据她所知,利基选择女性去研究猩猩,实际上是看中 
 她们的耐性、毅力和直觉,认为有这些品质才可以成为灵长目 
 行为学的好学生。 
   到坦桑尼亚戈姆比国家公园同一个较少为人知的猩猩群落 
 打过四年交道的夏洛蒂·乌伦布洛克以亲身经历指出:无疑男 
 人比较急性子,要不断以成绩和突破来保持干劲;女人则较有 
 耐性,能够忍着性子呆坐几个小时。但她觉得,比这更重要的 
 是“移情作用和直觉”。 
   所谓“移情作用”是个美学名词,也称“神入、感情移入”, 
 通俗的说法是感情的投入,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情感、欲望、 
 思想和活动的能力。女人天生有较丰富的感情,能敏感地感受 
 他人甚至另一类动物的感受,并感觉到每一个个体个性的不 
 同,这是男人较难办到的。 
   古多尔认为,女人有这些品质,是因为女人长久以来要喂 
 养婴儿,而要做一个好母亲,不仅要耐心,还要感受不懂说话 
 的婴儿的需要,她们因而有先天的本能去了解无法用语言同人 
 类沟通的动物。 
   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女人虽然在动物研究上较男人有 
 优势,但是什么力量推动她们甘于付出巨大的代价,远离亲友, 
 只身到荒山野岭同猩猩为伍呢? 
   乌伦布洛克以亲身感受认为,潜藏的母爱本能是重要动 
 因。她说,幼猩猩和婴儿很相似,很喜欢被人拥抱。很多女性 
 研究员在开始接触猩猩时都是没有小孩的,母爱本能使她们乐 
 于同猩猩一起生活。如今,同猩猩有关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 
 与幼猩猩有关,就是哺养幼猩猩,让它们重返大自然。这尤其 
 适合女人去做。 
    在赞比亚,政府不断发现有人贩运幼黑猩猩出境。没收的 
 幼黑猩猩越来越多之下,野生动物部门一位官员的女儿开办了 
 一个幼黑猩猩养育中心,要教它们怎样在大自然中觅食,如何 
 与同类动物沟通,如何在树上筑巢,更重要的是,给予这些感 
 情上受过创伤的幼黑猩猩感到安全和爱护。 
    这里一名女护理员完全把里面的动物当作婴儿看待,这是 
 她照顾一只幼狒狒的记录:“这只黑棕色的狒狒只有巴掌大, 
 受过惊吓后不断尖叫,全身肮脏。十个月里,我担当了狒狒母 
 亲的角色,和我的‘婴儿’结营而居,试图让它同一群野生的 
 同类热乎起来。” 
    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女研究员贾尼斯·卡特研究一只 
 叫露斯的雌性成年黑猩猩的语言能力,教它图像语言。研究完 
 成后,她无法接受让她的“学生”在笼中度过余生,于是决定 
 把露斯带回非洲去,重返大自然。这个艰辛的历程花了她十年 
 时光。 
   在男性主宰猩猩研究时,作为研究对象的猩猩只以年龄区 
 加上性别作分类。古多尔对她研究的黑猩猩不是这样做,她把 
 每只黑猩猩当作一个个体,她的研究报告中充满“情绪”、“个 
 性”、“个体”等字眼,以致引起当时科学界的不满。但她终于 
 让同僚们明白,她的态度是科学的。 
   在肯尼亚研究狒狒很有成就的巴巴拉·斯马特这样说:“我 
 研究的120只狒狒,就如同我最熟悉的120个朋友一样有自己 
 独特的个性。当你同它们朝夕相处之后,成见就消除了,就会 
 把它们当作有感觉的动物。如果你要认识它们的社会,就一定 
 要认识它们的样子和个性,因为这构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 岂能尽入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让我们把科学进行到底    
 附庸风雅者请进  
 对进化论有兴趣,那请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