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nson_2001(小飛俠)
整理人: litlle.fei(2004-06-21 10:49:10), 站内信件
|
恐怕沒有誰可以說得上是21世紀華語歌壇的至尊歌手,但是如果說到填詞人的話,卻幾乎不會有人對林夕擔當此名號提出質疑。入行近20年的林夕,幾乎包攬了華語樂壇所有的填詞獎項,他把每一種戀愛情緒都表達得淋漓盡致,他不知道捧紅過多少歌手,王菲,黃耀明,陳奕迅……這些明星的躥紅都不能不說有林夕的功勞,可以說每一位出名歌手的代表歌曲都刻著林夕的名字。而且林夕每年的作詞量可以達到香港全部詞人產量的三分之二,幾乎每天要出產一兩首詞作的速度實在讓人大為驚歎。
林夕的填詞之路
1980年,憑《昨天園外》第一次獲作詞獎
林夕原名梁偉文,出生在書香門第家庭,所以,從小他就是一個典型的香港讀書人。不過自幼滿腦子都是幻想的他更願意把種種思考傾瀉在筆端上,所以就把“夢”這個字上下拆開,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叫“林夕”。從許多公開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1980年,梁偉文以預科生的身份參加了黃大仙舉辦的第二屆舊曲新詞創作比賽,其中他的《昨天園外》奪得了學生組冠軍。隨後,梁偉文考入了香港大學中文系,1982年5月,他參加了由剛成立不久的香港業餘填詞人協會舉辦的全港學界歌詞創作大賽,由於他很喜歡戴望舒的詩作,就也寫了一首《雨巷》,他把這個參賽作品調寄日本流行曲《紫藍色的眼淚》,一舉奪得了大專學生組的冠軍。不過即便是在那個時候,梁偉文也並沒有想到自己要做專業的填詞人,他只是很受這種得獎的鼓舞而已。
1986年,放棄碩士學位論文全身投入詞作
但是到了1986年,梁偉文註定要變成林夕了,他創作生命的轉捩點終於來到了。那一年,他與音樂人黃耀光合寫了一首《吸煙的女人》參加亞太流行曲創作比賽香港區決賽,得到亞軍,沒想到這首歌引起了唱片公司的注意,他們不僅立刻給黃耀光和陳德漳這兩個原本只為參加比賽而臨時組成的組合Raidas發行了唱片,還邀請林夕繼續與Raidas合作,填詞。1986年9月,Raidas首張只有三首歌曲的EP推出,不僅收錄了《吸煙的女人》,還包括《不願置評》和《杯中冷巷》,隨後的《別人的歌》更是獲得了商台最佳歌曲獎。從此,林夕開始晉身為專業詞人。他再三思考,決定放棄碩士學位論文,全情投入到歌詞創作中。也就是在那以後沒多久,林夕開始與張國榮、梅豔芳等天皇巨星合作,創作出了《無需要太多》等傑作。20世紀90年代以後,林夕加入了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創作出了《皇后大道東》。1995年,林夕進入香港商業電臺,負責創意思路,林夕認為這是再換一個角度激發自己創作的好方法。
屬於林夕的愛情
他認為:一個成功的創作人必須先學會陰陽同體和精神分裂
林夕幾乎從來沒有在任何訪問中詳談他的愛情,但是誰都明白,要寫出千百首能感動千百萬人的情歌,絕不可能是憑空想像,臆造出來的,其間一定貫穿了豐厚的感情體驗。林夕對他的感情這樣理性地解釋:“我覺得愛情的道理就像玩麻將一樣,同樣令我熱衷,但是可有可無。”林夕覺得,隨著感情經歷的增多,他對愛情的看法會發生變化,過了最強烈的追求階段,有沒有愛情都變得無所謂了。其實所有感情,包括親情友情,濃到一定程度了,都好像是愛情,只是不能上床而已。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豁達的態度,林夕把愛情看得很透徹。林夕坦言,自己曾經把感情看得很重,就是那種戀愛大過天的感覺,《K歌之王》講述的就是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愛情,雖然那段感情早已過去,但是卻讓自己從中學到堅強,所以林夕在給王菲的《給自己的情書》中提到,“自己都不愛,怎麼相愛。”
同時,林夕坦誠地講,他認為一個成功的創作人必須先學會陰陽同體和精神分裂,只有這樣才能體會戀愛的每一個層面。同樣是香港樂壇詞作聖手的黃偉文講過,要經歷過撕心裂肺的感情創傷,才可以啟發創作靈感,但如果可以選,他情願沒有經歷過。但是林夕則表示:“正因為我經歷過,才更懂得珍惜快樂。”
林夕和他的朋友們
張國榮的離去,好像自己的心血都同他一起去了,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半似的。
1986年,林夕為張國榮填了一首《妄想》,收錄于張國榮1987年發行的唱片《Summerromance》中,這也促成了兩個人的相識。隨後林夕為張國榮填了第一首詞《無需要太多》,這首體現了林夕愛情態度的歌曲入選了1988年香港電臺第11屆“十大中文金曲”。
給無數歌手寫歌詞的林夕幾乎天天處於被人追歌的過程中,然而令林夕感動的是,有一次他答應寫給張國榮的五首歌詞還沒有寫完,一天在一家餐廳吃飯時碰到了他,林夕看到“哥哥”朝他走了過來,以為他一定是追自己沒寫完的歌詞,沒想到張國榮對他說,你一定要小心身體,多去鍛煉。
林夕與張國榮這種相識相知的歷程,讓他們成了知己。以至於林夕在得到張國榮自殺的消息後,內心激蕩到話都說不出來的程度。林夕表示張國榮的離去,就好像自己的心血都同他一起去了,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半似的。
值得慶倖的是,哥哥與林夕的音樂之緣並沒有就此終止。《無需要太多》的成功讓張國榮和林夕“明日有明天”,不過就這首歌詞而言,並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比較大路。在我看來不及上面所說的《妄想》,但歌詞中細膩真摯的情懷卻還是值得一提。其實無論是後來寫給《金枝玉葉》的主題曲《追》,或王菲的《紅豆》和鄭秀文的《交換溫柔》秉承的都是與《無需要太多》相同的情感。
常和黃耀明在小攤子宵夜談歌詞
黃耀明第一次見到林夕是在1988年,那時候林夕還在為Raidas填詞,雖然都聽過對方的名字,但因為沒人介紹,彼此並不認識。1992年,林夕進入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和黃耀明成了同事。於是,就開始一起合作黃耀明單飛後的首張專輯《信望愛》,而可能大家同在臺灣錄音的關係,有香港人同坐一條船的感覺,感情不自覺地就會變深厚。
令林夕記憶清楚的是,黃耀明錄歌是天越黑效果越好,然後他們就一起吃宵夜,一起看天色由藍變白。1994年春天裏的一天,林夕和黃耀明錄完音後在路邊的小攤子吃東西,一起研究U2的歌詞,探討偶像與樂迷相互支援的關係。那種彼此相扶相知的感覺,真的是很幸福。同時對於林夕來說,他的想法影響到自己對創作歌詞的看法,比如說,黃耀明在要求林夕改歌詞的時候,他這麼說,“這句話有問題,我不是這樣看愛情的。”這讓林夕警覺起來,究竟寫了那麼多的情歌,究竟是寫給自己的,還是歌手的,而聽眾想聽的,究竟是誰的愛情?
是林夕成就了王菲,還是王菲成就了林夕?
說不出林夕和王菲最初的相遇是怎樣的,但是那個孤傲女子的內心世界,似乎只有林夕能夠明白,他給王菲寫的《催眠》、《開到荼蘼》等都是在外人看來說不清道不明的歌曲,但是這對於經歷過難以忘卻的情感分合的王菲來說,卻是惟一能夠領悟的療傷妙藥。所以也不知道是林夕成就了王菲,還是王菲成就了林夕,我們只能從那些難以理解的歌詞中看到他們彼此間的心靈契合。
----
  |
|